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的作者
1樓:帖真禕
是唐代詩人楊炯寫的五言律詩。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乙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第三四句剛寫了辭京後激烈的戰鬥場面。最後兩句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整首詩僅僅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整齊的對仗,使詩更有節奏和氣勢。
2樓:康康楹
(烽火照西京這首是楊炯寫的)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全詩寫的是一位書生從軍邊塞,抵禦外患的過程)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的幾個問題……
3樓:網友
1、不是特指哪一次征戰。楊炯多作邊塞詩,當過校書郎、詹事司直、司法參軍、習藝館教習、盈川令卻從未任過軍職~~
2、是一種禮器,在此指兵符。
3、這個沒答案,楊炯35歲時候高宗就駕崩了,沒準是哪個皇帝。舊唐書說楊炯遺文共三十卷,而今卻均已散佚,只留下了十幾首詩歌,而且創作具體年代基本不詳。
4、不是指兵敗,是傳神的描摹之筆——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突出了戰場的嚴酷肅殺。
5、和個人背景沒關係。「文武雙全」、「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這是中國無數知識分子的共同理想。詩風剛健、厭惡綺靡的楊炯尤其渴望金戈鐵馬、為國靖邊。
4樓:網友
1.這不是什麼征戰,要說戰事就是高宗即位後從永徽六年655到顯慶三年658的西域征戰,此戰後唐置安西都護府於龜茲。
2,牙璋就是兵符。
3,唐高宗李治。
4這句是渲染戰陣肅殺的。
5 這個就是個人理想了,真說什麼背景,就是那個時代很是尚武,文武並駕。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的作者
5樓:網友
從軍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6樓:塵世薄涼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代表作品。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乙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從軍行王昌齡烽火照西京這首詩主要內容
7樓:秋雨梧桐葉落日
烽火照西京這首是楊炯寫的)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全詩寫的是一位書生從軍邊塞,抵禦外患的過程)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後兩句怎樣抒情的簡要賞析?
8樓:蘋提小鸚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乙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
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寧願做個下級軍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表達了詩人忠貞的報國之心。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的作者是
9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0樓:凝望那個遙遠
是唐代詩人楊炯的作品。
從軍行王昌齡,王昌齡之《從軍行》的全文
梨雲飄雪 邊塞詩 征戍者深沉 複雜的感情 彷彿在軍中置酒飲樂的場面之後,忽然出現一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 古老雄偉的長城綿亙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壯闊而悲涼。對此,你會生出什麼感想?是無限的鄉愁?是立功邊塞的雄心和對於現實的憂怨?也許,還應加上對於祖國山川風物的深沉的愛。 王昌齡 從軍行七首其四 ...
十五從軍行怎麼講, 十五從軍行 怎麼講?
從軍行從軍行 其一 王昌齡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格律 平聲 仄聲 可平可仄 平韻 仄韻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註釋 1.青海 指青海湖。2.穿 磨破。3.金甲 鎧甲的美稱。4.樓蘭 漢代西域國名,這裡借指敵人。出處 ...
《從軍行》的詩意
娛樂萌小圈 體會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想象當時人們打仗的場景,和將軍的決心 從軍行 的詩意 乃哥吃乃樣 體會王昌齡從軍行的詩意,想象當時人們打仗的場景,和將軍的決心 從軍行的詩意 熱愛健康生活的小米兔 一 從軍行七首 詩意 從軍行七首 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