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1樓:不恰肥肉
原文如下: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裂脊手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
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野兄廢其學。
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翻譯如下:玉石不經雕琢,不能成為精美的器物。人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統治人民,把教育當作首要任務。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味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後才能反回來嚴肆嫌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的困惑,然後才能勉勵自己不倦地鑽研。所以說教和學是相互促進的。
禮記學記原文及翻譯
2樓:歆如談教育
《禮記學記》原文
發慮善,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局衝皮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禮記學記》翻譯
深謀遠慮,物色好人,可以贏得一些好名聲,但還不能夠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親近與己疏遠的人,就可以鼓動民眾,但還不能夠感化、教化民眾。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質雖美,不經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兌命篇」說:
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就是這個意思!
《禮記學記》簡介
學記》是中國古代一篇教育**,是古代中國典章制度專著《禮記》(《小戴禮記》)中的一篇,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專門論述教育和教學問題的論著。
學記》文字言簡意賅,比喻生動,系統而全面地闡明瞭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務,教育和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過程中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學之間關係。
學記》主張課內與課外相判型結合,課本學習和實際訓練相結合,既要擴大知識領域,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習慣。桐差。
《禮記 學記》的內容和地位,以內
學記 是我國古代著名典籍 禮記 中的一篇,相傳為戰國時期樂正克所作。它是先秦儒家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是我國第一部教育學專著。 聊齋書錄 學記 是 禮記 中的一篇。漢代的鄭玄對篇名的解釋是 學記 者,以其記人學教之義。學記 是研究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寶貴資料。書中在總結先秦儒家教學經驗基礎上提出的...
請問誰有文心雕龍的贊曰部分的現代詩歌翻譯?要求有詩意,文雅
你可以參考一下戚良德 文心雕龍譯註 翻譯的很散文,很美。他的譯註是最新版的,以前的都太陳舊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文心雕龍原道原文及翻譯 一 文之為德也1,大矣 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2,方圓體分3,日月疊璧4,以垂麗天之象5 山川煥綺6,以鋪理地之形7。此蓋道之文也8。仰觀吐曜9,俯察含章1...
《學記》裡有哪些優秀的教育和思想,指出現代教育的看法
1.教育的地位 學記 的開篇首先強調了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戰略地位。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 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這就告訴我們,統治者懂得釋出政令 善於謀劃國家大事,只能獲得小的聲譽,不能聳動民眾 招賢納良,體恤反對者,可以聳動民眾了,但還不能教化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