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這篇古文大概講了些什麼就可以了

時間 2021-06-04 20:57:49

1樓:銀笛浪子

這是講一個狡猾的人用假畫騙錢、又騙同夥的故事。

簡單說:吳客與畫師拿了假畫去騙蘇州的富人,然後又找了一個人裝作賣真畫的樣子,來騙畫師,分錢的時候自己多分了十金,整個事情都是他一手策劃的,可從頭到尾他都置身事外,事後被騙的人還不懷疑他。

詳細的說:吳地一個狡猾的人,大家都不知道他叫什麼(我們暫且叫他吳客),常常拜訪豪門貴族之家,有個姓錫的藏有李將軍的畫。有一次拿給吳客看了,吳客用計謀把畫偷了出來,讓畫師臨摹了一幅,幾乎亂真。

蘇州一個有錢人喜歡李將軍的畫,於是吳客就於畫師來到蘇州,藏在寺廟中,偷偷的叫一個人拿著假畫去找蘇州的那個富人。富人看到畫,十分希望得到,但還需要一箇中間人,於是就叫賣假畫的先回去。剛出門,就看見一個人在叫賣李將軍的真跡,幸好富人還不知道,於是強行把賣真跡的人帶回了寺廟,然後吳客和畫師商量了一下,對賣真跡的人說:

“你的畫確實好,但我們一起賣賣不到**,你先別賣了,以後有認識真跡的人,一定會**買你的畫,這樣我們兩全其美”並且許諾給賣真畫的人十金。然後吳客與賣假畫的去了富人家,富人剛開啟畫,吳客就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這一定是姓錫的那個人的收藏品啊,於是富人更加相信了,花**買了假畫。

回去後畫師與吳客分錢,吳客多分十金,拿去給賣真跡的那個人。其實那個賣真跡的人是吳客暗地裡找人假扮的,他並沒有畫。後來富人看到了錫氏珍藏的真跡,才明白自己上當了,後悔自己買的時候沒有看仔細,但並不知道吳客和賣假畫的是一夥的。

這件事全部是吳客才暗地操縱的,而且還分到了大部分的錢,卻沒有讓你懷疑他。真是狡猾啊!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自稱江湖散人的黠客,把真李將軍畫臨摹後,賣給一個富豪。正碰上拿真李將軍畫的,就給了賣真畫的十兩金子,讓他先回避。富豪買下黠客的贗品後,持真李將軍畫的又來到富豪家賣真品,兩兩一比較,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幫忙解釋古文(一),並說這篇短文告訴我們什麼學習道理?

3樓:匿名使用者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

“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 師曠說:“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像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愛學習,就像點蠟燭一樣明亮,怎麼能說是開玩笑呢?

” 平公說:“講得好啊!”

這篇勸學的短文告訴我們只要有愛學的心,什麼時候都是學習的好時候,重要的是學習的態度。

4樓:匿名使用者

晉平公問師曠:“我已經七十歲了,打算再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

“為什麼不點著蠟燭(學習)呢?”平公回答:“怎麼會有做臣子的戲弄自己的君主的?

”(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回答道:“我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像剛升起的太陽;壯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像正午的陽光;老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像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平公說:

“好啊!”

5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晉平公問師曠說:“我七十歲了,想學習(**),恐怕已經晚了。”師曠說:

“為什麼不點燃蠟燭學呢?”晉平公說:“哪有做臣子卻戲弄他的君王的呢?

”師曠說:“盲眼的我怎麼敢戲弄大王呢?我聽說,年輕時喜歡學習,好像初升太陽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日中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點燃蠟燭的光亮。

(擁有)蠟燭的光亮,與摸黑走路比,哪一個更好呢?”平公說:“說得好啊!

”文中的晉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學習,恐怕為時已晚,而師曠卻勸他炳燭而學。接著師曠又打了三個比喻,年少時喜歡學習,好像是太陽剛剛出來時的陽光;壯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正午的陽光,老年時喜歡學習,好像是點燃蠟燭照明時的光亮。師曠很巧妙地點明老年時讀書雖然趕不上少年和壯年時,但與摸黑走路相比較,還是好得多。

從而成功地說服了晉平公,達到了勸學的目的。

6樓:匿名使用者

晉平公問:“我都70了,想要學習,但恐怕太晚了一點吧。”師曠說:

“何不點亮蠟燭啊 ?”平公說:“有作為臣子的戲弄他的君王的嗎?

”師曠說:“臣聽聞:少年時期學習,好像剛初升的太陽;壯年時期學習好像正午的日光;而老年好學,就如同點亮蠟燭在夜間行走,黑暗中行走和點亮蠟燭行走哪個更好呢?

”晉平公說:“說的太好了。” 道理想必不用多說了吧。

文言文 高手們告訴我是什麼意識 要具體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百科名片

文言文是中國的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俗稱“之乎者也”。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髮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了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將不重要的字刪掉。

可以說“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錄“壓縮”格式。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

[編輯本段]文言文概述

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範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和用“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

“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裡,“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2023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曆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編輯本段]香港和澳門地區對文言文的定義

香港、澳門,一般的報章和雜誌都是用粵語書寫的,他們會把用普通話書寫的中國大陸官方書面語(臺灣地區稱為國語)稱為文言文,最近香港推行普通話教育,由於香港學生習慣了用粵語書寫的課本,學生們都向老師反映這些文言文很難學,其實他們指的文言文就是中國大陸的普通話或臺灣地區的國語。

詳見,香港無線電視翡翠臺2023年10月7日6點半新聞報道。

語常會今個學年開始,分四年資助一百六十間中小學,轉用普通話教中文,但今年只有二十多間中學申請,有中學表示,寧願自費推行,也不申請。

[編輯本段]文言文結構

(一)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陳勝者,陽城人也。

②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③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⑤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⑥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⑦樑,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遺恨也。

⑨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

②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樑父即楚將項燕。

⑤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⑥非死,則徙爾。

⑦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⑧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

⑩我乃楚狂人,風歌笑孔丘。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判斷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型別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練習1]列說我們學過的文言文中的此類被動句。(句數在3句以上)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秀,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於時,學於餘。

2.“為”“為……所”表被動。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⑤其後楚日以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三)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貧者語於富者曰”“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小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烏紗之橫,皁隸之俗哉!

⑥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於其中

⑦故凡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小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告訴我,我們了什麼道理

惲海冬 坐井觀天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 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不要故步自封 限制自己的學識與眼界,而應時刻去提升自己。比如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多去大城市看看,多接觸一些新鮮事物等,用於比喻和諷刺那些學識膚淺 眼界狹窄的人。坐井觀天故事內容青蛙坐...

盼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盼這篇課文是以什麼為線索寫了我什麼樣的心情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呢?

塔木裡子 盼這篇課文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有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和盼望,並且極容易滿足,這就是美好的童年生活。這篇課文為我們呈現了一幅美好的童年生活的畫面,文中的 我 心底的渴盼更能觸動孩子們的心靈。作者通過對天氣和環境的描寫,烘托出 我 在下雨前 下雨時不同的心情。原作的這些助人內容,在收入統編教材時,...

心靈的鎖這篇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我的讀書故事作文

包孟君 心靈的鎖 讀後感 走在茫茫惹人海中的各位,是否曾感到過孤單,感到過無助,感到過迷茫!是什麼造成我們現在這樣,是社會的現實,還是生活所迫,其實都不是,是我們自己,是我們為了逃避受傷而把自己的心靈上了一道只有你自己知道的密碼的鎖頭。心裡的鎖 用小故事的講述了許多人生的哲理,值得我們學習,讓我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