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時間 2021-08-30 11:08:44

1樓:miss西瓜頭

一、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

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

二、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

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三、日晷

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來則指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四、香篆鍾

香篆鍾是一種於12世紀中葉在中國流行的古代計時器。《狄仁傑斷案傳奇》中,也記述了唐代宮廷內用香篆鍾計時的情形:香篆鍾為梅花形黃銅盤子,盤內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繚繞一圈盤香,焚薰後,根據盤香的燒沒程度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2樓:無為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2023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

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圭表又稱,日晷,日規。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

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202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

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裡說刻漏度數因幹、溼、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溼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漢遺物,共3件,均為洩水型。其中以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的青銅漏壺最為完整,並刻有明確紀年。

比較完整的傳世刻漏有兩個,均為受水型:一個在 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是元代 延祐三年(1316)造;一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代製造。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渾天儀古代文獻中有漢武帝時(公元前140~前87)洛下閎、鮮于妄人作渾天儀之說,但未提到它的結構。《晉書·天文志》記載東漢 張衡 (公元78~139)製造渾天儀,說在密室中用漏水驅動,儀器指示的星辰出沒時間與天文觀察的結果相符。《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樑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

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水運儀象臺

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蘇頌、 韓公廉等人所制。他們於紹聖(1094~1097)初年著《新儀象法要》,載有總圖和部件圖多幅。這臺水運儀象臺高三丈五尺餘, 寬二丈一尺,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臺的下層有提水裝置,由人力推動河車,帶動升水上輪和下輪(筒車),將水提到天河(受水槽),注入 天池(蓄水池)。 臺中平水壺保持水位恆定,並通過一定截面的水管向樞輪(水輪)上的受水壺流洩恆定流量的水,推動樞輪。樞輪通過傳動齒輪帶動晝夜機輪、渾象和渾儀。

水運儀象臺有一套比較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在樞輪的上方和圓周旁有"天衡"裝置──擒縱機構。這是計時機械史上一項重大創造。它把樞輪的連續旋轉運動變為間歇旋轉運動。

《新儀象法要》所載"天衡"圖未繪出樞輪和裝在樞輪上的受水壺,而書中的文字描述又僅寥寥數語:"樞輪直徑一丈一尺,以七十二輻雙植於一轂為三十六洪,束以三輞。每洪夾持受水壺一,總三十六壺,每壺長一尺,闊五寸,深四寸。

於壺側置鐵撥牙以撥天衡關舌。"因此對受水壺的結構,特別是它的工作原理有不同的推測,其中有一種方案採用了可傾式受水壺。當樞輪圓周上接受注水的受水壺積水不到一定的重量時, 左天鎖擋住樞輪的一個輪輻,使樞輪不能轉動。

當積水到達一定的重量時,樞權(重錘)不足以平衡受水壺重力時,受水壺圍繞轉軸向下傾轉。裝在壺側的鐵撥牙壓迫格叉和關舌下降,關舌通過天條帶動槓桿,使天關和左天鎖上提,樞輪得以轉動。轉過一個受水壺後,格叉和關舌又上升,天關連同左天鎖下落,樞輪的下一對輪輻又被擋住。

右天鎖的作用是防止樞輪轉動時回彈。天權和樞權是兩個平衡重錘。天權用於平衡左天鎖和天關的一部分重力,可調整天衡機構的工作靈敏度。

樞權用於調整樞輪轉動一對輪輻時受水壺所需的受水量,即間歇運動的週期,從而校正計時的誤差。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3樓:潛揚律巧春

沙漏,水滴,用一個東西裝好沙子,慢慢流出來,或者裝水慢慢滴

4樓:蕭韞俎雯華

我知道有沙漏,比較常見的也是這個吧,還有日晷,這個比較高科技一點,還有就是燒香了,比如一炷香時間,其實我沒搞明白一炷香到底是多久

5樓:弓揚完南琴

比較有名的就是沙漏了

6樓:汝宜廣信鷗

我知道有個日晷是計時的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20

7樓:賽爾皮卡

中國古代的計時工具:

1、圭表: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

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2、刻漏: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

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3、沙漏: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渾天儀:《新唐書·天文志》對唐開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樑令瓚設計的渾天儀有較詳細的記述。儀器上分別裝有日、月兩個輪環,用水輪驅動渾象。

渾象每天轉一週,日環轉1/365周,儀器還裝有兩個木偶,分別擊鼓報刻,是一座上狹下廣的木建築。

人類最早的計時器是公元前22023年,史前人類以在木棍和骨頭上刻標記的方式來計時。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參考資料

8樓:枝梓倩哈昶

古時候,聰明的人類發明了多種利用測量影子來計時的方法,這

就是各種各樣的「日晷」。就是把一根木棍直立在地面上,周圍按一定的距離再擺放些石頭,無論太陽在天空中什麼位置,直立的木棍都會在石頭上留下影子,看了影子的位置,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可是,這種方法在夜晚和陰雨天氣就不管用了。

所以後來人們又發明了用水計時的「滴漏」的方法。直到2023年,荷蘭數學家惠更斯根據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擺動定律,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帶擺的時鐘。到今天,這種鍾頗受人們的歡迎

9樓:匿名使用者

土圭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時鐘」。古人用一根杆子直立在地上,通過觀察日影來估計時間。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正午影子最短;上午,杆的日影偏向西;下午,杆的日影偏向東。

根據影子的長短和方向,可知大概的時間。

圭表 它由兩部分組成:直立的銅柱叫「表」,平臥的銅尺叫「圭」。把表放在南、北端,並同圭相垂直,測量日影長度。

這樣,不但可以測出時間,還可以根據每天上午日影的長短,定出四季的節氣。

日晷 也叫「日規」,由晷針和晷盤組成,晷盤上刻有二十四個等分的刻度,晷針垂直在晷盤**。太陽照著晷針,針影隨太陽的運轉而移動,刻度盤上指示出刻度來,便知時間。

以日影測時的工具都是古人的「影鍾」,統稱為日晷。但都只能在晴朗的白天應用,陰雨天和夜間就不行了。

火鍾 就是古人用燃香來計算時間。如讀書讀了一支香,做工做了兩支香。或是點燃一盤香(形如現時的蚊香),看燒了多少,便知過了多少時間。

有時,在香中間縛一根紗線,線的一端系一個銅球,球下面放一個銅盤,當香火燒斷紗線,銅球便落入盤中,叮噹作響。這是古人用的「鬧鐘」。

水鍾 就是銅壺滴漏,也叫「刻漏」、「漏刻」、「漏壺」。有單壺和復壺。初壺用上、中、下三個壺相互迭置,壺底都有小孔,三個壺下面再放一個受水壺。

最上一隻壺內裝滿水後,水即逐漸從小孔流入以下各壺。受水壺內裝一個直立浮標,上刻時辰,水逐步升高,浮標隨之上升,這佯就可知道時辰。

隨著社會生產的日益發展,漏刻、圭表、香篆、輥彈等計時器的發明,使記時進入了計量化的新階段。東漢時,人們利用計時器把一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刻」開始成為計時單位,這是記時法的大變革。百刻制確立後實施了相當長的時期。

直到明末提出了96刻制的改革,至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並沿續到今天,在96刻制裡,每個小時就是四刻,這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的「小時」和「刻」。

這是什麼計時工具,古人的計時工具是什麼?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宋代蘇頌 韓公廉等人設計製造的一座大型天文儀器,它把觀測天象的渾儀 演示天象的渾象和報時裝置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是我國古代一項卓越的創造。水運儀象臺高約12米,寬約7米,呈下寬上窄的正方臺形,全部為木建築結構。全臺分為三部分,最上層是一個可以開閉屋頂的木屋,裡面放置一架銅製渾儀...

古代有哪些計時方法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在人類剛脫離動物界的時候,大約還很難有什麼時間意識。他們只能遵從太陽的安排,在白天進行採集和狩獵。日出而作,日沒而息 使他們開始就有了朦朧的 日 的概念。人類共同的活動,需要有更長的時間單位。要造一把石斧,一枚骨針,原始人常常要相當時日。那麼,他們是如何計算日子的呢?我們古代有一...

計時器有哪些,計時器有什麼種類的

計時器有什麼種類的 現代計時器的種類包括電磁打點計時器 電火花計時器 堅持計時器 停車計時器 反應計時器 放大計時器以及windows計時器等等。電磁打點計時器和電火花打點計時器最為常見。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其工作電壓是4 6v,電源的頻率是50hz,它每隔打一次點。工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