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D的成像系統中的像元數與哪些因素有關

時間 2025-06-05 19:10:14

1樓:拱桂枝利嬋

對於數位相機來說,影像感光元件ccd成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ccd的面積;二是ccd的色彩位。

感光元件ccd面積越大,成像較大,相同條件下,能記錄更多的影象細節,各畫素間的干擾也小,成像質量越好。但隨著數位相機向時尚小巧化指行的方向發展,感光元件的面積也只能跡散是越來越小。

除了面積之外,感光元件還有乙個重要指標,就是色彩深度,也就是色彩位,就是用多少位的二進位數字來記錄三種原色。非專業型數位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是24位的,高檔點的取樣時是30位,而記錄時仍然是24位,專業型數位相機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據說已經有了48位的ccd。對於24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8=256級,每一種原色用乙個8位的二進位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256x256x256約16,77萬種。

對於36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12=4096級,每一種原色用乙個12位的二進位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約億種。

舉例來說,如果某一被攝體,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用使用24位感光元件的數位相機來拍攝的話,如果按低光部位**,則凡是亮度高於256倍的部位,均**過度姿逗氏,層次損失,形成亮斑,如果按高光部位來**,則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不足,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元件的專業數位相機,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2樓:務圖齋傲霜

cmos影象感測器在1999年的市場份額是,而這個數字在2004年則上公升到了50%。

可以說cmos取代ccd只是個時間問題。

ccd優點。

1)因為沒有cmos影象感測器的外圍電路,ccd的每個畫素並漏帶面積小,可以達到更高的。

畫素密度。如目前已有9216x9216的ccd感測器。

2)ccd可以達到接近~100%的填充係數(fill

factor)。也就是入射光可以更有效的。

轉化為電訊號。而cmos常常採用微透鏡來彌補搜衡這方面的缺陷。

3)因為每個畫素的結構簡單,產生噪音的環節就更少,所以通常可以達到很低的噪音。

如暗電流通常在2~50pa/cm2,而cmos常在50~100pa/cm2。

其缺點在於。

1)ccd的整合度低,需要外圍放大器,a/d轉換等輔助器件。

2)anti-blooming效能較差,即每個畫素對周圍畫素的影響較大。

3)成本率低,乙個壞畫素絕蘆可能導致整行甚至整個感測器無法正常工作。

4)資料讀出速度慢。

5)當畫素數目達到一定規模後,時鐘訊號線的負載電容迅速增加,為解決這個問題而。

常採取的公升高時鐘訊號電平值的方法則導致暗電流的增加。

決定ccd成像質量的因素有哪些?

3樓:宣起鞠惜萱

呵呵。決定數位相機的成像好壞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ccd大小。

這個是最主要的。

如果是小面積的ccd無論多高相素都對成像沒有決定性影響。

其次:鏡廳型頭好壞。鏡頭的直接影響著成像質量,現在各個品牌的相機都使用不同的鏡頭。

比如sony使用蔡司。

kodak使用施耐德。

等等。第三:就是所謂的相素了茄伏粗。

這個不是影響成像最主要的因素。

還有就是一些其他因素了。

比如各個品牌機器採用很多不同的技術,顫鎮比如fuji的superccd等等。

4 3系統的成像器件與ASP C畫幅的面積差多大?

aps的面積襪檔是 的倍,假如畫素數量一樣的話,aps的單個畫素就比較大,動態範圍就會大一些,這是無疑的。但是,成像品質是感測器面積,畫素數友山,處理器演算法,鏡頭成像等因素的綜合,要對比的話,起碼條件大至要一樣吧?而且畫素 處理器經常在公升級,單看那好好中一次的評測資料,意義不大。曾經在a和之間徘徊過...

平面鏡成像的規律是 像與物的大小它們的連線與鏡面它們到鏡面的距離像是

10快樂 平面鏡成像實驗 出的像與物的具體關係是 物體在平面鏡裡成的像是正立的虛像,與物體大小相同 連線與鏡面垂直 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左右相反 故答案為 相等 互相垂直 相等 虛 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像和物的大小 它們到鏡面的距離 它們的連線與鏡面 所成的像是 手機使用者 平面鏡成像實驗 出的像與物的...

訊號與系統系統函式,系統函式的《訊號與系統》中的系統函式

2是系統函式的 零點,明白了嗎?利用第二個已知求h z y z x z 必須有 2的零點,所以可以求出a的值 利用第二個已知,因果輸入,因果輸出,可知是因果系統,收斂域 z 0.5 所以x n 1的輸出 y n x n 乘以h 1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張麗 第一章訊號與系統 一 單項選擇題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