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並提出改善途徑

時間 2021-09-06 21:32:44

1樓:我的珠峰之旅

從大一說起,經歷高考,大一新生對大學充滿了向望,想要在大學一展身手,各種社團亂報一通,各種競選一次不落,對考試衝滿畏懼,不知大學考試是什麼樣子。大一一年瘋玩過去。大二逐漸清醒,開始考慮人生及就業問題,但還是有畢業還早的感覺,不過知道了專業的重要,開始發奮學習,努力拿各種證書,為將來找工作增加籌碼。

大三逐漸感到就業壓力,感到前途迷茫,心情沉重、焦急。大四,隨著畢業臨近,四處奔波找工作,無暇顧及其他,包括感情。這是大學生的普遍現象。

解決辦法:大一努力打基礎,大

二、大三精通專業,多那證。大四輕鬆找工作。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生心理問題探析

心理素質是一個人素質構成的重要內容,高校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加大對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和訓練的力度。目前許多高校頻頻發生的大學生違法犯罪、精神失常、輕生等案例表明,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容樂觀,不少同學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甚至一些同學存在著嚴重的心理疾患,這些由生理疾病的後遺症引起的「機體性失常」而導致的行為不正常或心理性的「機能性失常」而引起的行為異常,心理學上稱之為「心因性疾患」。如:

神經症(包括神經衰弱、焦慮性神經症、強迫性神經症、恐怖性神經症、疑病性神經症、抑鬱性神經症)、人格障礙與性**。這些心理疾患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巨大心理障礙。�

其實,任何心理問題都有其誘發的原因,那麼,誘發大學生心理疾患的因素有哪些呢?我們認為可以分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兩個方面,外界因素又主要有社會、歷史、學校、家庭三個方面,個體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個體心理品質。在此,本文僅從外界因素這一角度來分析大學生心理疾患產生的原因,並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

�一、社會歷史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塑造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是容易誘發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

眾所周知,心理學是在西方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分支學科。文藝復興以來,西方資產階級思想家們舉起人性、***的旗幟,提倡個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由此形成了西方人敢於張揚個性、熱情奔放的「外向型」性格特點,特別注重對個性心理的尊重和研究。而我國是一個封建歷史特別長的國家,封建大一統思想和自給自足的封閉型的小農經濟,形成了靦腆、含蓄、矜持的「內向型」民族性格,對個性心理少有關愛和研究。

這種「內向型」性格,固然有其優點,但也極易誘發心理疾患,並且往往得不到及時的、有效的心理疏導。

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激起大學生心靈的「振盪」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急劇變化的時代,隨著西方文明湧入,網路時代的到來,迅速湧現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給原有的傳統的、穩定的價值體系很大的衝擊。由於我國經濟體制轉型而引起政治、文化方面變化,多層次的經濟形式導致文化多元性,也導致主體的、核心的價值信仰發生了危機,在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革、社會法規不健全之際,大學生是懷著激動而不安的心情,隨著變革的滾滾激流,受社會上權錢交易的泛化,財富不正常的聚斂,職業道德的敗壞等不正之風的嚴重衝擊;搶劫、**屢見不鮮,吸毒、宿娼等社會沉渣泛起,折射到校園裡便出現90年代的拜金思潮、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在一切向「錢」看的影響下,大學生們曾迷茫過,時至世紀之交,知識經濟行將到來,複合型人才的高要求,使得大學生們面對社會人才的激烈競爭感到彷徨,在拼命拿各種證書時,卻無法把握自己的未來命運。

人們很難對什麼最能體現人生的價值、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一系列問題達成共識,甚至不同年齡階段,同一個人對同一問題回答也不一樣,從而使人產生不安和焦慮。久而久之,這就成為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誘因。誠然,一個人的價值信仰既有它的穩定性,也有它的可變性,它會根據整個社會價值信仰體系而不斷整合,但目前社會並沒有建構出一個穩定的價值座標體系,大學時期又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們沒有了主體的社會信仰標準,自我觀念又尚不定型,在這種情況下做的選擇要麼不滿意,要麼就是猶豫不決、瞻前顧後,充滿了矛盾和迷茫。

社會倫理價值的無序性導致環境的「失範」。

由於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當前社會倫理價值正處於無序性向有序性重新構建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對傳統的社會倫理價值標準的認同度普遍降低,表現出***規範行為,如違紀行為的泛化:酗酒打架屢見不鮮,對順手牽羊的偷盜行為不以為然,戀愛中的杯水主義等等,傳統的道德思想和現代生活方式的交叉並存,使大學生群體感到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青年人還缺乏對新舊觀念整合的能力和經驗,不能有效地運用自我防衛機制,這樣必然會使他們道德困惑、認知失調和心態失衡。

�二、家庭原因�

父母處事態度、生活方式等家庭氛圍的影響。�

毋庸置疑,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是以其少兒時期的思想、觀念為基礎的。少兒時期,父母的認知不統一,觀念行為不一致,往往會使子女產生心理困惑。事實證明,父母感情和諧、兄弟姐妹相親相愛的家庭氛圍,往往使個體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

反之,家庭成員之間如果經常吵鬧、打罵,則易使個體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徵。有的大學生父母婚姻的不幸,也會給他們造成心理上的陰影,因為在單親家庭中,婚姻的破裂,會使父母將生活中的不滿和憤恨轉化為一種觀念並加諸子女身上,這種有意無意的影響都會使孩子形成錯誤的觀念,往往會使孩子們產生懷疑、否定別人的心理和行為。

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

現在的大學生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父母對他們的生活溺愛、包辦過多,但對他們的考試成績、升學、成才期望又過高,這樣,一方面使他們養成了任性、依賴,驕橫的心理,適應生活能力差、社會交際能力弱;另一方面,又使他們面對父母「望子成龍」的目光,容易產生恐慌、焦慮、內疚的心理,惟恐考試成績不好,不能升學、不能成才而無顏面對父母。�

三、學校原因�

傳統教育模式的內在惰性

多年來高校的專業設定和以「學科本位」為主題的課程設定,其實質就是專業教育的模式。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模式對培養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應該看到這種教育模式所產生的弊端。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的大學生多是秀才,少有人才,往往專業知識紮實而個性心理卻不太健康,意志品質脆弱,很難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

我們今天呼喚素質教育,就是因為素質教育是以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開發人的智慧和潛能,形**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

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關心、教育的力度不夠。�

大多數高校都只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當作可選可不選的一門選修課來開設,其重視程度由此也就可見一斑,儘管許多高校都設有「心理諮詢中心」,但工作開展得並不盡如人意,一是因為參與諮詢的教師生理、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尚欠缺,並非專家型的,所以難於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開出對症下藥、藥到病除的處方,二是心理諮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後、陳舊,適應不了學生的要求,以致學生一旦有了心理問題,也不太願意去心理諮詢中心解決。此外,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跟上時代步伐,要善於針對大學生的不同個性心理因勢利導。�

綜上所述,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外界因素有社會、家庭、學校三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有賴於三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從社會方面來說,重要的是轉變觀念、更新認識。過去,由於歷史文化傳統原因,我們對人的個性心理品質問題關注、認識、研究的是不夠的。在世俗的眼裡,往往把心理問題神祕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礙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之人或洪水猛獸,致使心理問題得不到科學的青睞,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張揚、不能就醫。

這種社會現象要求得轉變,關鍵是要轉變人們的觀念和意識,為此,要加大宣傳教育的力度,使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都是一個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體不適一樣,應該及時去就醫以求得諮詢、疏導,對待有心理疾患的人,社會要給予更多的尊重、理解、關愛,不可歧視他們、嘲弄他們。也就是說,對待心理問題和心理疾患者,要有一顆平常心。�

其次,從家庭方面來說,父母對子女健康成長和完美人格的形成是負有主要責任的。所以,為人父母,重要的是對子女的言傳身教。一方面,夫妻間要互諒、互讓、互謙、互愛,為子女營造一個身心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另一方面,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也要講究科學的方式、方法,不要動輒訓斥、打罵孩子,或是對孩子過份溺愛,對其生活包辦代替過多和對其錯誤言行及不良習慣放任自流,都是有害的。

獨生子女的教育問題現在確實已經成為各個家庭棘手、頭痛而又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問題,應該引起全社會的足夠重視。�

最後,從學校方面來說,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對一個人健康心理的形成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學前班開始抓起,並且始終堅持不懈,貫穿在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這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從高校角度來說,一是在專業設定和課程安排上,要貫徹素質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和講座,以普及和增強他們的心理衛生知識;二是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和探索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為同學增進交往、接觸社會、鍛鍊能力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舞臺,以有利於他們個性心理的發展;三是高校的心理諮詢工作一定要做實、做細,心理諮詢指導教師應該由生理、心理衛生知識豐富的專家型教師來擔任。

同時,要建立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以便於他們在產生心理問題時,能夠及時得到**和疏導。�

總之,當今大學生是二十一世紀的棟樑,他們的素質如何,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如何,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因此,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四).就業觀的片面。大學生普遍存在著這種心理,畢業後是非東部不去,非高薪不去。於是在東部,大量大學生在招聘會上奔波,而中西部卻始終招不滿合適的人才。這就出現了制度性和體制性的

變相失業:一方面,有大量工作崗位需要人:另一方面,有能力,有學歷的大學生卻不願意去做。就業觀的片面使相當數量的大學生「貴族化」了,這種情形在國外屬於「自願失業」。

(六).求職者主動調整自我,改變就業觀念。各所大學要加強就業服務中心的建設和完善,做好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大學畢業生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自主創業,積極投身西部大開發。

(七).改革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取消城鄉限制,地域限制,促進國內勞動力的自由流動。

症狀:不願意聽任他人擺佈,自我把握未來的意念很強,對於擇業興趣不大。讓別人挑自己,還不如讓自己挑別人。不少大學畢業生都有這樣的想法,但最終成功的卻不多。

之所以把它列為一種症狀,是因為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案例:自主創業,曾經在大學校園中熱過一陣子,也有沒畢業就開了公司的,但時下似乎冷了許多。張開文是某高校的文藝尖子,畢業時曾一度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但他還是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條路。

畢業不久,他與朋友一起開了間文化公司,可真正幹起來後,卻發現現實情況並不像他想得那麼簡單,場地、演員、宣傳都需要錢。好歹搞了一次小型演出還賠了。

張開文從被人羨慕的位置上一下子掉了下來,「摔得挺痛的。」他對記者說,但他不死心,能堅持還得堅持,租不起辦公場地,他就把公司開在了家裡。搞不了活動就寫稿子、寫劇本,免費給人家策劃節目、活動,目的只有一個:

東山再起。

處方:國家已出臺了減免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業。但創業畢竟不是鬧著玩兒的,需要具備相當的條件,如社會資源、行業經驗、資金等等,缺少一樣都不行,而大學生在這些方面一般都很欠缺。

「創業有風險,入市需謹慎。」中華英才網北京區總經理張小文指出,大學生創業需要細思量,認真衡量自身條件後再做決定,不可只圖一時之快。

面對越來越稀缺和珍貴的商機,是挺身而出還是猶猶豫豫、觀望徘徊,學生創業潮的弄潮兒們無疑都是選擇了後者。但是商機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變成財富的,只有當具備開發商機的條件時,才能夠很好地予以挖掘和運用。現在很多人喜歡與比爾.

蓋茨比較,但是如果沒有對軟體開發經年累月的投入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他是不可能建成微軟帝國的。觀念偏差學生創業者一般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特點,能夠在艱難環境中頑強地求發展。但由於剛從學校走向社會,缺乏社會經驗和經營管理經驗,在創業的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可能會很多。

對於市場風險沒有足夠的認識還只是學生創業的潛在風險之一,不少學生創業者對於創業本身的認識就有較大的偏差。一些學生創業者認為,創業就是拿投資人一筆錢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在許多創業者圈子中聽到的大多是諸如「錢來了,要不要?」這樣的話。

一個人由學習知識、積累經驗到輸出知識、創新創業往往需要長期艱苦的探索和磨練,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成,絕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管理問題許多學生創業企業在公司戰略、市場營銷、管理團隊建設等方面還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問題。我們總是將yahoo!

和楊致遠聯絡在一起,事實上如果不是風險投資人在yahoo!初期引入職業經理人,yaho o!或許永遠就是學生的一個想法。

現在看,許多創業者雖然能夠拿出一份商業計劃出來,但是很多時候投資人對於其中的財務部分不是很滿意。而在成立了公司之後對於如何建立財務制度、人事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學生創業者並不很清楚。缺少資金,缺少商務活動經驗,內部管理沒有嚴格體系,沒有自己的市場渠道,人員流動快,這是創業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

分析大學生心理異常,分析大學生心理異常

你聽說過 人生的成功不在於拿到一副好牌,而在於努力打好一副壞牌 嗎?我給你解釋一下 我們每個人一出生,來到這個世界,就象上帝在玩撲克牌的時候給每人發了一副牌一樣。發到你手中的牌也許是好牌,比如大鬼 小鬼或者其它 厲害 的牌,就相當於某些人天生就是超人,擁有超常的智慧 才能,或者具有 好命運 能夠名利...

大學生心理案例分析 原因分析及如何做

大學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迫於學習 工作 人際關係的壓力,再加上社會轉型與變革的時代背景,種種矛盾衝突交織在一起,對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存在許多心理問題。在社會處於轉型期間,競爭越來越激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加強對大學生的適應性 承受力 調控力 意志力 思維力 創造...

失戀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請問大學生如何看待失戀

禁偌寒蟬 從失戀產生的影響的範圍上看,失戀對於大學生的愛情觀和婚姻觀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這個影響我想未必就是壞事,這有利於他們從這件事情中吸取經驗,變得更加成熟,另外,失戀對學業產生的影響也比較大,會造成學習成績下降,在這點上老師應該及時給予幫助。從失戀產生的影響的程度上看,由失戀造成的心理壓力的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