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虛心納諫,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時間 2021-09-12 12:46:23

1樓:匿名使用者

他深知,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明君兼聽,昏君偏信。這是大臣魏徵跟他講的。

有一次,太宗虛心地問魏徵,明君和昏君怎樣才能區分開?魏徵鄭重地答道,國君之所以聖明,是因為他能廣泛地聽取不同的意見;國君之所以昏庸,是因為他偏聽偏信。說完這句話之後,他又舉了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例子加以論證。

他說,古代堯、舜是聖君,就是因為他們能廣開言路,善於聽取不同意見,小人就不能矇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這些昏君,住在深宮之中,隔離朝臣,疏遠百姓,聽不到百姓的真正聲音。直到天下崩潰、百姓背叛了,他們還冥濛不知。

採納臣下的建議,百姓的呼聲就能夠上達了。魏徵的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銘刻在唐太宗的心裡。 從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虛心納諫。

他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提意見的態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見是正確的,他都能虛心接受。這裡有一個“回天之力”的真事。當時,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陽破敗了的乾元殿修飾一番,以備作為到外地巡視的行宮。

對於皇帝來說,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宮,本來是小事一樁。可是,有一個小官張玄素,卻上了一道奏摺,痛陳此舉不妥。他說,修了阿房宮,秦朝倒了;修了章華臺,楚國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這都是歷史的教訓。現在,我們唐朝百廢待興,國力**比得上當年的隋朝?陛下在國家的破爛攤子上,繼續役使飽受戰亂之苦的百姓,耗費億萬錢財,大興土木。

陛下沒有繼承前代帝王的長處,繼承的卻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從這一點看,陛下的過失遠遠超過了隋煬帝。 這是一道筆鋒犀利、擊中要害的奏摺。

但是,小小的張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聵的暴君隋煬帝,冒犯天威。這不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麼?滿朝文武都為他捏一把汗。

人們都在觀察唐太宗的反應。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別的皇帝,看到這一大不敬的奏摺,當即會雷霆震怒,不僅張玄素人頭落地,而且會株連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僅沒有怪罪張玄素,反而下令召見他。此時的唐太宗想進一步地試一試張玄素的膽量,就直問道,卿說我不如隋煬帝,那麼,我和夏桀、商紂相比,怎麼樣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紂王,都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這樣問,自有深意。不承想,這個張玄素卻直截了當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紂一樣昏亂。 聽到這句答語,唐太宗不僅沒有發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動了。

他想,一個小官,敢於冒死直諫,為了什麼,還不是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諭旨,停止重修乾元殿。並且表揚了張玄素,同時賞給他500匹絹。

對此事一直關注的魏徵,聽到了這個完滿的結局,頗為感觸地嘆道,張公論事,有回天之力,這都是因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說的話呀! 這個“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說明了唐太宗的虛心納諫。 唐太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知錯必改。

有一次,他得到了一隻精美絕倫的鷂鷹。他一時忘記了魏徵平時說的國君不可玩物喪志的話,就興味十足地把鷂鷹放在臂上,逗著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徵。

唐太宗一時情急,趕忙把鷂鷹藏在懷裡。其實,魏徵早已把一切看在眼裡,卻故作不知。走上前去,特意講起古代帝王追求逸樂之事,旁敲側擊帝王不可玩物喪志。

唐太宗擔心時間長了,鷂鷹悶死。但是,魏徵說得沒完沒了,唐太宗自知理虧,不敢打斷。結果,鷂鷹還是悶死在懷中。

唐太宗知錯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

2樓:

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上臺執政僅二十二年,就造就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貞觀之治,具體表現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強大、文化繁榮、社會穩定、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

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在短短的二十年時間內,將多年戰亂,經濟衰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文化倒退的局面扭轉成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究其原因,李世民虛心納諫的民主作風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李世民上任時,唐朝建國只有八年時間。由於距離長時間的戰爭結束時間不長,社會矛盾還沒有完全緩和,民心不穩,各地的自然災害不斷髮生,經濟蕭條,人民生活貧窮。通過總結歷史上的經驗教訓,研究具體國情,李世民把虛心納諫作為自己重要的治國方針之一。

首先,唐太宗把虛心納諫的民主作風作為制度確定下來。據《資治通鑑·唐紀·貞觀三年》記載,唐太宗詔令中書省和門下省的**要充分發揮相互監督、制約作用。凡軍國大事,負責起草文書的中書舍人要各抒已見,詔旨寫成後,要經中書侍郎、中書令審查。

再交門下省黃門侍郎和給事中審定,有不合適的地方都要據理力爭,不要人云亦云,馬虎從事。這些措施實際是既相互制約,又共同制約了皇帝,避免了權臣專權和皇帝**現象的發生,為虛心納諫的民主作風的形成創造了條件。

其次,唐太宗廣開言路,提倡和鼓勵臣子直言進諫。據《貞觀政要·求諫第四》記載,唐太宗曾對裴寂說自己把臣下的諫言“黏之屋壁,出入觀省”;《舊唐書》記載,李世民曾專門設宴招待上書進諫的大臣杜正倫、韋挺、虞世南、姚思廉等人,獎勵了切諫時政得失的大臣高季輔。這對形成朝廷上下良好的民主氛圍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最後,唐太宗能採納正確的意見,改正自己一些不妥當的決策。唐太宗曾經定過一個世襲刺史的制度,列為世襲刺史有自己的弟弟、兒子、功績卓著的功臣等三十五人。但是,大臣們紛紛上書反對。

反對最激烈的是禮部侍郎李百藥,他專門為反對此事寫了一篇《封建論》,上書給唐太宗。其中有樣一段話:“┅┅數世之後,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為仇敵,家殊俗,國異政,強凌弱,眾暴寡,疆場彼此,干戈日尋┅┅。

而設官分職,任賢使能,經循吏之才,膺共治之寄,刺郡分竹,何代無人?┅┅封君列國,藉慶門資,忘先業之艱難,輕自然之崇貴,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驕侈┅┅。內外群官,選取自朝廷,擢士庶以任之,澄水鏡以鑑之,年勞優其階品,考績明其黜陟。

┅┅總而言之,爵非世及,用賢之路斯廣;民無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就連被封為世襲刺史的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也堅決反對世襲制,指出“小人逾分,後世必嬰其禍。”

就這樣,在一片反對聲中,唐太宗沒有和其他許多封建皇帝那樣獨斷專行,而是改正了決定,取消了世襲制。

還有唐太宗決定大興土木,修建高祖李淵陵墓和修建洛陽行宮之事,經大臣們上書勸諫後,他都放棄了原來的計劃,採取了比較節省的方案。

唐太宗發揚虛心納諫的開明民主作風,鼓勵和接受朝臣們的不同意見,真心接受批評,使他集中了集體智慧,避免了許多個人主觀上的錯誤,做到正確決策,對開創貞觀盛世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這也再一次印證了長孫皇后說的“主明才有臣直”的道理。

縱觀歷史,凡是皇帝具有良好的聽言納諫民主作風,國家就會政治清明,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相反,如果皇帝作風**專斷,國家則必然走向衰敗。

由此可見,領導者的民主作風是實現科學決策的重要保證,是做好工作的關鍵。

當前,我國正處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時期,對各級領導者而言,只有充分發揚黨的民主作風,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特別是注意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集中集體智慧,群策群力,科學決策,把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真正推向前進。

3樓:巨大的白色岩石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而已。他到了晚年不還是一意孤行。

4樓:笨笨的家園

唐太宗是吸取了隋朝滅亡的教訓,注意了選拔人才,像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等人

唐太宗是一個很善於為別人著想的人。

5樓:折秋梵昶

按歷史角度來說唐太宗是一個明君!

但我個人認為如果要保持那樣虛心納諫有點不大可能!

甚至是異想天開!

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6樓:離我遠點

1、魏徵出身卑微,少年時孤苦貧困,曾經出家做過道士。他喜歡讀書,用心鑽研古籍,學識非常豐富。隋朝末年,魏徵參加了反對隋朝**的起義。

後來,他投靠唐高祖李淵建立的唐王朝,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於魏徵才華出眾,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後來,唐高祖的二兒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年輕而敏銳的李世民知道魏徵是個人才,便親自召見他。

李世民一見魏徵,就非常生氣地責問他:“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的感情?”在場的大臣們都感到魏徵將有殺身之禍。

可是,魏徵卻從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氣回答說:“如果皇太子早聽我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樣的下場。”

李世民聽後,被魏徵這種不畏強權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動,打從心裡欽佩他的人格。

因此,不但沒有處罰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徵為諫議大夫(專門向皇帝提意見的官職),以後又提拔他當宰相。

建國之初,唐太宗勵精圖治,經常召見魏徵,與他討論治國施政的得失。

魏徵胸懷大志,膽識超群,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大膽進諫。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間,為了使大唐民富國強,先後向唐太宗進諫了二百多次。

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見,儘量採納。

2、有一次,唐太宗違犯他制定的18歲成年男子才須服兵役的規定,決定徵召16歲以上,18歲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從軍。命令發出以後,魏徵極力反對,唐太宗十分生氣,派人把他叫來,大加訓斥。

魏徵毫不畏懼,他十分嚴肅地進諫說:“您現在把強壯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麼,田由誰來種?工由誰來做?

您常常講,我當國君,首先要講信用,可是國家的法律明明規定,男丁中的強壯者才需要服兵役,您為什麼不遵守呢?您這樣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嗎?”

他心悅誠服地對魏徵說:“先生真是我和國家的一面鏡子啊!我原先以為你太固執,不通情理,現在聽了你的話,覺得很有道理。

政令前後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國家是無法治理得好的。”於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徵召中男服役,還獎賞了魏徵。

敢於直言勸諫的魏徵不僅為國家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也成了以後歷朝**效法的楷模,魏徵曾經輔佐唐高宗與唐太宗兩位皇帝,他常常向唐太宗直諫,不怕犧牲,以至與唐太宗好幾次龍顏大怒,幸虧有長孫皇后為他說情,使他免遭懲罰。

3、有一次,唐太宗令太常少卿祖孝孫去教宮人**,結果教得不好。唐太宗對他大加責備。在場的溫彥博、王珪不同意太宗的做法,說:

“孝孫雅士,今乃使之教宮人,又從而譴之,臣竊以為不可。”

唐太宗聽後發火了,指責他們“附下罔上”。彥博害怕了,下拜謝罪;王珪不拜,說:“陛下責臣以忠直,今臣所言豈私曲耶!

此乃陛下負臣,非臣負陛下!”唐太宗聽了只好作罷。第二天,唐太宗私下對房玄齡說:

“自古帝王納諫誠難,朕昨責溫彥博、王珪,至今悔之。”

當時不僅大臣敢諫,小官也敢諫。櫟陽縣丞劉仁軌,對太宗正在秋收大忙季節要去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地區打獵事不同意,要求他改在冬閒時去。經劉仁軌的諫阻,唐太宗不僅收回了成命,還把劉仁軌的官職提了一品,以示獎勵。

唐太宗納諫的故事,有關唐太宗善於納諫的事例

永遠的曼巴 魏徵直言進諫 長樂公主李麗質因長孫皇后所生,李世民對她特別鍾愛,將她許配給長孫無忌之子長孫衝。貞觀六年 舊唐書魏徵傳為貞觀五年 開始準備嫁妝,唐李世民對眾臣說 長樂公主,皇后所生,朕及皇后並所鍾愛。今將出降,禮數欲有所加 大臣紛紛表示 陛下所愛,欲少加之 於是進言請求雙倍於永嘉長公主,李...

你是怎樣看唐太宗善於納諫的,怎樣看唐太宗善於納諫?

vjhkvhjbkj 唐太宗之所以善於納諫的原因是什麼?以銅為鏡可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知得失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 前車之鑑。他善於納諫主要是因為看到了隋朝之所以沒落最終敗亡的原因。後人以 隋之惡聞其過而亡天下 認為隋煬帝 拒諫而亡 所以唐太宗善於納諫其實還要感謝隋煬帝,不是煬帝,他不可能做的那麼好。何況...

有關唐太宗的史實(3條)唐太宗的主要歷史功績

措施 治國思想 和農業發展。唐太宗的主要歷史功績 唐太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 軍事家 書法家和詩人,是影響中華乃至世界程序的傑出歷史人物,為古代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開創了著名的 貞觀之治 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一 唐太宗早年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