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士大夫與皇帝「爭國本」是怎麼回事

時間 2022-01-10 11:25:14

1樓:庫訪冬

從幾個方面看

一 明朝的背景 明朝和宋朝之間夾雜著元朝人入主中原的背景,這對漢人來說是恥辱的,尤其在士大夫看來。所以,這點可以在崇禎時不願直言南遷中看出。

二 文化氛圍 宋以來儒學昌盛是不爭的事實 明朝也是重文輕武,武將地位不高,有才的人還是走仕途的多,所以,為皇帝諫言獻策成為一種表現自己的方法。並且,儒學的興盛,導致文官對大禮儀和爭國本中涉及的名分尤為關注。

三 明朝的皇帝 明朝的皇帝性格多怪異,可能和基因有關,看朱元璋的性格可知,所以叛逆者多,賢明者少,後世的皇帝,生於深宮,做事不顧大局,沒有策略和必要的暫時的隱忍。

四 明朝的制度 明朝也是**集權鼎盛的一個時期,秦漢時大臣可立於朝堂,宋明以來,只有跪著說話,見微知著,可知大臣的地位,與皇帝的心理底線。

五 問題的複雜 大儀禮是要給自己的爸爸給個皇帝的名分,爭國本就是要立幼不立賢,這個問題有點家事國事的味道,當然大臣看來這是國事,從國本這個字眼看出它的分量,而任性的皇帝以此為藉口,用家事來堵著大家的嘴,也有樹立自己的權威的意思,不光是他們倆,朱棣當年也用家事來敷衍方孝孺。可見,這種心態早已有之。有人會爭到底是國事還是家事,但我要表明的是問題的性質上參雜了這倆方面,所以會爭論不休。

以上是我的淺見,不對的請指教。謝謝

2樓:去淸

宋英宗的時候也有過濮議,**們整整爭了18個月,這種情況在宋明兩朝出現不是偶然的,這兩個朝代的共同特徵都是士大夫積極參政議政,甚至」與天子共治天下「,並且都是儒教興盛、禮法空前盛行,我想這也是士大夫積極參政的一個原因和環境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圍繞皇位統緒發生大規模的爭論,看似是宗法禮制上的鬥爭,實則很大部分還是權力上的鬥爭。

手打望採納謝謝。

3樓:匿名使用者

本質上是皇權與相權之爭

4樓:香蕉吹雪

因為明朝朝政開放,朱元璋設有言官,品位不大,但權力很大,皇上也能罵

明朝為何會發生國本之爭?萬曆皇帝為什麼鬥不過大臣?

5樓:時尚我最大

皇帝自古都是世襲制,一般都是在皇帝在位的時候冊立太子,這樣也會穩定臣心,而萬曆皇帝就是不立太子,還對大臣態度很不好。

6樓:李子木

古代皇帝傳位一般為世襲制,立太子不僅僅是因為讓皇帝後繼有人,更是讓國民安心,知道這個國家是有人繼承。但是萬曆皇帝久久不立太子,讓朝臣不安,覺得國之根本在動搖。但萬曆皇帝並沒有因此就立太子,相反,下令辭退朝臣,讓整個朝廷更加動盪,分化更嚴重,最後,讓宦官魏忠賢侵入權利中心,朝臣聽從魏忠賢吩咐,權利不在皇帝手中,自然鬥不過大臣了。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萬曆皇帝想要廢除自己的嫡長子,讓自己的幼子做皇帝,所以才會發生國本之爭。因為自己本身不佔理,違背了多年以來皇室的傳統,所以就鬥不過大臣。

8樓:新野電影

最根本的原因是明神宗後繼無人,長子不幸夭折,朝臣不滿他立三皇子為儲君,從而引發國本之爭,鬥不過是因為皇帝的資歷尚淺,怎麼能斗的過朝內老練的大臣呢。

北宋初年出現士大夫政治的原因是

在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宋代無 疑處於這樣一個歷史發展的關節點上 遠從漢代,近從唐代開始的一系列社會轉化,正是到宋代得以完成而基本形成格 局的。於是,我們看到,經過秦漢隋唐時期的政治演進,時至宋代,士人與官僚已經走向了徹底的融合與合流,中華帝國典型的士大夫政治形態已經完全確立。宋代士大夫文官...

為什麼說李煜將歌詞變成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他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豔情為主,即使寄寓抱負也大都用比興手...

士為什麼什麼死,士大夫死叫什麼

士為知己者死,正確答案,不對我吃。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出處 戰國策 趙策一 士大夫死叫什麼 士 大夫死後分別叫不祿 卒。古人對 死 的稱呼有著嚴格的規定,死者的身份 地位不同,其 死 的叫法也各不相同,絕對不能混淆。出自 禮記 曲禮 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