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的墓陵哪個儲存的比較好,春秋五霸中的成語故事

時間 2022-08-03 17:55:08

1樓:滄海尋途

春秋五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

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史稱春秋時期,

強大的諸侯國爭奪霸權,互相征戰,先後稱霸的五個諸侯叫做「春秋五霸」。

由此可知現在春秋五霸距今已經有1800多年,現在誰還能找到他們的陵墓在哪。

而且五霸少有善終,

齊桓公晚年昏庸最終死於內亂之中,死後屍身存放七十多天後才被收斂,就更別提陵墓了。

前637年夏季,宋襄公於泓水之戰中的舊傷發作,不治而死,葬於襄邑(今河南省睢縣)城中東北行宮內。

晉文公算是壽終正寢,前628年,也就是晉文公九年十二月己卯,晉文公過世,(此後公子歡即位,史稱晉襄公。)

秦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年),秦穆公去世,安葬於雍(今陝西鳳翔東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由此可見這個陵墓還是有跡可循的。

前591年,楚莊王病重,入秋,楚莊王與世長辭,死後有太子即位,是否有陵墓還在兩可之間。

2樓:匿名使用者

秦穆公的墓陵,在陝西鳳翔縣南,因時代久遠,以前未考察探測,現在已成參觀勝地,

歷史人物,有誰的墓被盜過?

春秋五霸中的成語故事

伍子胥盜過哪些墓?

3樓:第七路口

伍子從嚴格意義來講,不算盜墓。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掘開了的陵墓楚平王陵,拿著皮鞭朝屍體發洩。《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逃吳國,發誓要報仇雪恨。

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報仇機會。

據說,伍子胥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出來,用鞭子一直抽了300下才止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記》上亦有記載,但司馬遷覺得伍子胥的行為過分了,稱「怨毒之於人甚哉」。現代學術界還引發了「鞭屍」、「鞭墳」之爭,認為伍子胥當年根本未鞭屍,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史書上對此事記載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遠無法解開的歷史之謎。

4樓:匿名使用者

伍子胥盜過楚平王陵,楚平王的墓在楚國郢都,當時楚國國都被吳國攻陷,伍子胥當然要鞭楚平王屍體來報殺父兄之仇。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是中國史書著墨比較多的人物之一,本來就是一歷史名人。從中國的盜墓文化史來說,他也是重量級的。掘開了人家的陵墓不說,還要拿著皮鞭,朝屍體發洩,可謂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盜掘者,根源其出走吳國之前,與楚平王結下的仇恨。

《左傳》記載,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伍子胥被迫出逃吳國,發誓要搞垮楚國,以報殺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孫武攻破楚國城池,成全吳王「春秋五霸」地位後,伍子胥也尋得了弒父兄之仇的機會。

據說入楚後的伍子胥最想幹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開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當年楚平王為防止陵址被人知曉,下令把參與修陵的工匠全殺掉了。經一個僥倖逃脫的老工匠指點,伍子胥順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屍體挖了出來,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住,此即「鞭屍三百」典故。

另有一說,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兒子楚昭王,對其進行嚴刑拷打,逼他說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5樓:生活全知了

春秋五霸,是指春秋時期稱霸的五個諸侯,分別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分別為:齊、楚、秦、燕、趙、魏、韓。

在這七雄之中,除秦國以外,其餘六國均在崤山以東,因此又稱「山東六國」。

6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 楚莊王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韓,趙,魏

8樓:匿名使用者

齊楚晉宋秦,齊楚燕韓趙魏秦

9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七雄」指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春秋五霸」

一種說法是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 秦穆公和楚莊王。

另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三人基本確定,其歷史功績也不容置疑,但史學界多傾向於前者

10樓:可愛的

春秋和戰國很多國家都重複了,你們知道是那些國家嗎?

春秋五霸稱霸的重要戰爭分別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齊桓公稱霸沒有標誌性的戰爭 多是零零碎碎的一些戰爭 稱霸的標誌性事件是葵丘會盟晉文公稱霸標誌性事件是晉楚城濮之戰 踐土會盟宋襄公稱霸未遂 秦穆公稱霸是在西戎 沒有標誌性的戰爭 楚莊王稱霸是楚晉邲之戰 吳王闔閭稱霸的標誌性事件是吳楚柏舉之戰越王勾踐稱霸的標誌性事件是公元前473年滅吳的那場戰爭 史學界沒有定名

春秋五霸怎麼變成戰國七雄的?

12樓:小肥肥

是因為三家瓜分晉國,就變成戰國七雄了。

三家分晉是指中國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

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13樓:京城「老炮兒

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戰國七雄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14樓:初奕葉孤

趙魏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鄭國已滅,燕國加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便成了齊楚燕韓趙魏秦

15樓:看那個本小孩

原來是五個諸侯,三家把晉給分了,田氏代齊就成了七家。

16樓:博悟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戰亂四起,弱肉強食的時段。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為天下共主,實際上已形同滅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爭不斷。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

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

因此從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外一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發展到了戰國七雄,除了戰爭之外,主要還有兩件歷史大事:

1、三家分晉:

春秋晚期,晉國被晉國韓氏、晉國趙氏、晉國魏氏、晉國智氏、晉國範氏、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7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公元前406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於是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正式形成。

2、田氏代齊

田氏代齊,也叫田陳篡齊,是指中國戰國初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呂氏成為齊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齊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齊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呂氏從此退出統治齊國的歷史舞臺。

史稱田氏代齊。

誰才是真正的春秋五霸,春秋,誰才是真正的霸主

這個五霸之說也許只是一個概數,也許當初是為了湊數提出的,但具體的標準卻因人而異!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這個霸主是 的霸主,是怎麼定義的,所以根據這個有不同的爭議 如果以在中原有影響力才算的話,那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後兩者也進入了中原,並得到了周天子和中原諸侯國的承認,雖然領地...

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那個諸侯國

內拉組裡 齊國,齊桓公姜小白,具體位置在現在的山東省北部,稱霸的標誌事件我認為是 葵丘會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諸侯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對齊桓公極力表彰。這是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中最盛大的一次,標誌著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頂峰。齊桓公在位期間多次召集諸侯會盟,先後滅掉30多個小國。稱霸的...

春秋五霸是怎麼當上霸主的?舉例說明下

白髮病尉遲 網上盛傳 春秋五霸 共有兩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 五霸 至少出現過八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這八種說法如下 1.齊桓 晉文 秦穆 宋襄 楚莊 史記 2.齊桓 晉文 楚莊 闔閭 勾踐 荀子 王霸 3.齊桓 晉文 秦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