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危在旦夕,孟獲為什麼不支援蜀國?

時間 2025-05-09 19:40:08

1樓:小蘭說的那些事

在諸葛亮去世後的20多年後,蜀漢還是迎來它的末日,後主劉禪帶領百姓投降,三國最後三家歸晉。朝代更迭也是歷史規律,不過由於諸葛亮為蜀漢盡忠一生,最後蜀漢還是滅亡了,不禁令人唏噓。諸葛亮在世的時候有過非常多展現他智慧和氣度的事情,七擒孟獲算是乙個,而孟獲也真的是服了諸葛亮,在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南中也沒有再發生叛亂。

只是人們有這樣乙個疑問,孟獲已經歸順蜀國,為什麼蜀國即將滅亡的時候,孟獲沒有掘差支扒慧援蜀國。七擒孟獲之後,孟獲就再也沒有出場過,孟獲後來沒有救蜀國,一是那時候孟獲可能已經不再人世了,二是諸葛亮去世之後,蜀國對南中百姓並不好。

蜀國是在諸葛亮去世後快要30年的時候面臨滅國之災,那時候孟獲可能已經不在人世了。諸葛亮去南中平定叛亂的時候,孟獲大概40來歲,在等20多年,孟獲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已經辭世了。何況當初孟獲是被諸春散答葛亮收服的,孟獲等少數民族並沒有很深的忠君愛國的思想,諸葛亮在世,他可能願意幫忙,諸葛亮不在世了,孟獲也是很難去幫劉禪的。

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對南中的百姓不好。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後,為了穩定南中,採取了比較好的民族政策,讓南中的人自己治理南中,南中也沒有發生叛亂。劉禪親政了之後,用比較嚴苛的政策對待南中的百姓,有的時候南中也會叛亂。

在這種情況下,南中的人看到蜀漢要滅亡不來救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以上就是孟獲為什麼沒有支援蜀國的原因,孟獲很大概率是活不到蜀國的滅亡的時候,後來蜀漢對南中人並不好,南中人不來救蜀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2樓:ok我是胖子王

因為孟獲曾經被劉備抓過好多次,他心裡特別的記恨蜀國,所以不會去支援蜀國的。

為什麼蜀國滅亡的時候孟獲不幫忙?

3樓:生活導師青燈俗娛事

蜀國滅亡孟獲為不幫忙的原因是蜀國地區分佈著很多的部落,孟獲只是乙個部落的首領,他無法組織全部的部落聯合起來。

而且南中部落只是依附於蜀漢,如今蜀漢滅亡了,他們為了自己利益,而選擇旁觀。再者,南中到成都道路崎嶇,孟獲即便是想去,也要走很長時間一段路。再加上孟獲的裝備落後,糧食不足等種種問題,孟獲選擇了自保。

蜀漢滅亡之後,南中依附於魏國,孟獲等人繼續統領著南中。對於他們來說,依附國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要收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七擒七縱」是故事:

七擒七縱」的故事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後來的《三國演義》和劇本加以渲染,使情節尤為離奇,荒誕不經。而實際上諸葛亮的南征,他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

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政策。他對南中既不用留人,又不留兵,更不用運糧。既籠絡了地方首領為他效力,又得到了金、銀、丹、漆、耕牛、戰馬。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使他能專事北伐中原,而後方南中境內保持安定。

三國蜀國 為什麼不向孟獲求助?

4樓:雲愛思思

這不是求不求助的問題,首先鄧艾率軍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魚貫而進,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山高谷深,至為艱險。途中,糧運不繼,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隊走到馬閣山,道路斷絕,一時進退不得,鄧艾身先士卒,用毛氈裹身滾下山坡。鄧艾率軍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蜀國衛將軍諸葛瞻(諸葛亮子)從涪城回到綿竹,列陣等待鄧艾綿竹陷落後,蜀軍全線崩潰。

鄧艾乘勝進擊,一鼓作氣攻陷雒縣(今四川廣漢北),逼近成都。蜀後主劉禪驚恐失據,感到大勢已去,在主降派勸導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綬,並寫信到鄧艾那裡請降。鄧艾率軍入成都,蜀漢滅亡。

劉禪又派人去前線命令姜維等投降,姜維等得到命令,便到鍾會軍中投降。

這是奇襲,遠水救不了近水,不是兵力問題,劉禪昏庸,沒有士氣,主心骨已碎,即使孟獲到來,有用嗎,將不行,即使有千軍萬馬有如何,以弱勝強例項少嗎,給分吧。

5樓:90後☆魅影

孟獲既然能被諸葛亮擒拿了7次、可見此人並沒有多大的能耐,而當時蜀國大軍是歸姜維統帥,君主又是扶不起的阿斗、可能是姜維認為孟獲匹夫不足謀耳!總之羅貫中貶低孟獲吧!

6樓:網友

孔明幾次伐魏無果 已經使蜀國國力耗盡 常年的戰亂使人口銳減 後期的蜀國只不過是一耗盡了體力的獅子而已 像南蠻部落這樣的勢力其實人口不多 要建一支軍隊 頂多是附屬 在正式的戰爭中作用是不大的。

7樓:網友

孟獲打的是本土游擊戰,大規模軍團他是打不贏的,何況是在別人地盤上。藤甲兵這種裝備,除了孟獲,只要有一點作戰經驗的將領應該都知道用火好吧。

8樓:丟失風衣的貓

孟獲。那是劉備和諸葛亮在的時候的交情。

9樓:網友

我覺著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路途遙遠,遠水救不了近火。

2.孟獲從上次的戰爭經驗大概也咂摸出滋味來了,他不會打城市戰爭,只能打打野戰。對於地形不熟悉的地方更是不行。所以去了也未必救的了。

3.算起來,那個時候孟獲年紀老大了,大概有點力不從心。

10樓:公尺泰希爾

孟獲是南蠻王。就算孟獲整頓完了軍隊之後發兵救蜀的話,路那麼遠,從雲南趕到四川。就算是赤兔也累死了吧。

再說了,當時魏國是出動了大軍的。**精良,裝備也不錯,雖然蜀國在地勢上可以搞偷襲,但按國土面積換算軍隊數量的話 魏國還是有優勢的。再而且,就算孟獲帶領大軍趕到四川之後,蜀國還在苟延殘喘著的話,那麼南蠻軍也是兵疲馬乏了吧。

那裡還有十足的戰鬥力去和魏國橫?所以嘍。蜀國就這麼玩了。

11樓:網友

蜀國弱小,救了蜀國,會得罪魏國,他們保留自己的利益。

12樓:網友

1.沒有義務 人家只承諾不反而已,可沒有承諾要出兵幫蜀國打仗。所以孟獲們沒有義務出兵。蜀國朝廷自然張不開口,何況蜀國瞧不起蠻族,也不會自降身價去乞求援助。

2.沒有動機 對蠻族人來說,蜀國和魏國其實沒有區別,他們沒有動機去為乙個要滅亡的國家去賣命。如果蜀國對他們好點,說不定會出兵,可是蜀國連年對魏用兵,徵發蠻族的資源太重,蠻族對蜀國並沒有特別的好感,那個時候諸葛亮又已經去世,所謂人走茶涼人亡政息,所以即使蜀國求援了,蠻族也不會回應。

13樓:網友

因為他要征服孟獲,讓他徹底服氣a

14樓:網友

以下只是個人看法,在此拋磚引玉。

1)孟獲被諸葛亮降服,從某種程度上講,蜀國是南中的宗主國。宗主國向附屬國求助不太可能。

2)鄧艾是隻奇兵,蜀國沒有防備。《三國演義》裡寫什麼諸葛亮有設定營盤在該地純屬扯淡。

3)諸葛亮死後,作為軍事主官的姜維對孟獲不瞭解,向其求助,又怕前進狼後進虎。

4)南中地區當時沒什麼人口,兵力不足以解困。《三國演義》裡孟獲的援軍根本就沒那麼牛。

15樓:網友

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弱國無外交,蜀國眼看著要被滅了,諸葛亮也死了,你認為還有誰會去趟這灘渾水麼? 那個時候除了孔明燈諸葛連弩算是機密,藤甲兵算個什麼東西,而且你知道諸葛亮平定南蠻最主要的用意是什麼?不是看上他的兵力,而是防止他作亂,所以他才七擒孟獲,徹底折服孟獲,孟獲那點兵力能起到什麼作用諸葛亮乙個埋伏就把主將統帥全俘虜,要他們有什麼用?

只是擔憂北伐之時後方不穩再燃戰火,懂了麼?孟獲只算個山大王而已,代替諸葛亮管理少數民族,在收歸之後只能算是個地方官,他能派什麼兵?鳥蛋沒有,明白沒?

16樓:將進酒

孟獲沒有實力,也不會救!

17樓:你過後的天空

阿斗並非扶不起的阿斗,諸葛亮死後還能支撐30年,就算是諸葛亮的功勞,未免也太長了。魏延和張毅在掙大權的時候,阿斗就用一句話嚇的魏延,不敢進漢中,從此看出阿斗是一位老辣的政客,後期因軍事才能不如人家,所以言聽計從。導致蜀國滅亡,但阿斗自己裝傻,免遭一死。

但東吳之主卻沒有那麼幸運,被封為王之後,且半路遭殺。

18樓:小培

孟獲那時也老了,估計已經老死了吧。

19樓:楊氏家藏方

孟獲只降豬,不僅不降牛,還要吃牛肉呢!

20樓:黑你

因為孟獲就在成都裡擔任御史中丞,怎麼救。

「危在旦夕」的解釋,危在旦夕的意思是什麼?

危在旦夕,漢語成語。拼音 w i z i d n x 釋義 旦夕 早晨和晚上,形容時間短。也形容危險就在眼前。出自 聞一多 組織民眾與保衛大西南 現在桂林又危在旦夕,柳州也將不保。例句 汙水源源不斷地注入小河中,魚兒們的生命危在旦夕。旦夕 早晨和晚上,形容時間短。危在旦夕形容危險就在眼前.請採納 0...

劉備為什麼能夠建立蜀國

打著皇叔的旗號,且政治宣傳做的好。劉備打著尊漢旗,任用賢能及勇將,按照諸葛亮的規劃一步步實施,最終在蜀稱帝.天下大亂,是天時 地勢險要,是地利 人才眾多,是人和.因此創立蜀漢 首先他在名義上就佔了優勢,有個皇叔的名號豎在那。第二本身有這個能力 不要光信三國演義 比如識人用人方面就比較出眾,甚至有人說...

蜀國,為什麼蜀國有那麼多名將,最終還是敗在魏國的手上呢?

可以從多個原因,地形上,蜀國偏居一方,雖說益州是大漢十三州最大的。但是益州只有兩條路出去,一從東邊走,往荊州方向過去。另一條從北部走,也就是諸葛亮北伐的那條路。然後就是,五虎將缺點多,關羽驕傲,張飛脾氣火爆,趙雲馬超不受重用,至於黃忠年齡大,諸葛亮不是演義裡說的那麼牛叉叉,頂多是個內政,外交的牛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