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歷史有多久了,我國水稻種植有多少年的歷史?

時間 2021-08-11 18:18:40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

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2023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2023年增加約29%、170%和266%。

2樓:清石_清泉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

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

202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2023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2023年增加約29%、170%和266%。

3樓:豆腐國奇遇記

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和桐鄉羅家角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穀遺存,已有2023年左右的歷史。這些遺址的先民都已營相對定居的農耕生活,由此推溯以遷徙為主的種稻業的產生當為時更早。

其他人回答的4000多年的歷史不能作為稻米人工培育的真正歷史時間。根據現有的材料,應該能證明到2023年前左右。國內外多個紀錄片中也都有相應的闡述。

4樓:

好像是古中國人和蘇美爾人最先種植的..

5樓:77是隻肥肥兔

水稻:距今 2023年前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上山文化遺址(位於浙江浦陽江,錢塘江上游的一個支流)也發現有稻作遺存,其年代距今約11400—2023年左右,上山文化廣泛分佈於金華、衢州一帶。此外,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洞穴中也發現稻粒(距今23000-12023年),可能是採集來的

我國水稻種植有多少年的歷史?

6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水稻種植有7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中記載大禹時期曾廣泛種植水稻,夏本紀記載: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

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大禹命令伯益給大家分發水稻種子,種在水田裡,還命令后稷(周的先人)給大家分發食物。沒有食物的地方,他就命令有多餘的地方,分給那些少的地方。

擴充套件資料

水稻起源:

目前掌握的生物學證據顯示,野生稻可能在大約2023年前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被馴化為粳稻。之後與黍、杏、桃等作物一起由商人和農民傳到印度,通過與野生稻的雜交於約2023年前在恆河流域轉變為秈稻,後又傳回長江中下游地區。

水稻在全球的分佈範圍:

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中國北方沿河地區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世界上種植水稻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印度,種植面積將近5千萬公頃,總產量為1億5千萬噸。

中國水稻:

中國水稻的種植面積為3千萬公頃左右,居世界第二,但是中國是世界上水稻產量最高的國家,總產量高達2億噸以上。

7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裡,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2023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

8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水稻

是河姆渡人最先種的,而河姆渡人距今約六七千年,所以我國的水稻也應該種了六七千年,補充說明一下,河姆渡人不是最先種植水稻的,目前已知最早的是發現於印度中部的盧塔爾的水稻,它的時代為公元前2023年,比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水稻晚2023年。

9樓:愛被知識問到人

相傳神農氏教會農民種稻的技術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而稻在3000多年前,就是中國人的主要糧食,時代約在商朝,當時稻這個字,只有類似「臼」字的字形,後來周朝種稻較為普及了,就加上了如稻穗挺立般的「禾」字。在金文當中,臼的上面加上了「爪」,形如迎風打稻,用手舂米。

至於「米」字在甲骨文中,原先只有六直點,上下三點,代表著米粒。後來將中間的點連起來,用以表示放米的架子隔板,就成了「米」字。而東漢許慎在其著作一本關於漢字的解說書《說文解字》中說到「米,穬粟實也。

像禾實之形。」,後在漢字中也有將「粟米」稱為「小米」,「稻米」為「大米」。

透過文字可以看出中國種稻的歷史相當悠久是無容至疑的,但有不少學者依然希望找出最早的水稻或旱稻品種,亞洲有很多考古地點曾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稻穀。如2023年在中國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裡,發現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為公元前一萬年前,據知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此外在長江下游河姆渡也曾出土有約2023年前的稻種殘留物;廣東英德出土的約一萬年前的人工栽培的水稻矽質體。

中國的古稻有些甚至被科學家拿來重新種植,並加入雜交稻的品種當中

10樓:匿名使用者

粟是小米好不好,不是水稻!

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水稻栽培在我國有很悠久的栽培歷史。距今1萬多年前的江西萬年縣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曾經出土過水稻的植矽石[xii]。種植歷史大約有14000~12023年

11樓:昨夜西風

從河姆渡元始居民開始就種植了,那時候不叫水稻,叫粟,距今大概有3000多年了吧!

12樓:陽城幹部

7000

年 良諸時代。

13樓:

半坡人那個時候就開始了

請問,水稻的發展歷史?

14樓:紀大俠

* 水稻歷史資料 *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溼"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鬥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溼"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

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

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水稻挽救了中華文明 水稻種植,在中國作為一種大規模的農業,大約在北宋的時候興起。自從宋朝從越南引進優質品種的占城稻之後,水稻真正擔當起了承載中華文明的重任。

水稻是一種喜愛水熱性氣候,需要大量水資源的作物,非常適合長江中下游和珠江三角洲種植。這種作物產量非常高,農民撒下去的種子通常可以收穫二十倍左右的稻穀。這與小麥四倍於種子的產量相比顯然是非常可觀。

再加上長江流域以南地區氣候溫暖溼潤,一年可以種植兩季甚至三季,這意味著同樣面積的土地,可以種植的水稻要比小麥多出好幾倍。這對於因為糧食危機不斷陷入動亂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簡直是天大的福音。 更重要的是,種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只需要每年適當補充養料就可以持續不斷地耕種,產量也不會降低。

比起種一季就得休耕一兩年的小麥來說,更是大大緩解了人地之間的矛盾。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幾十釐米深的水中生長,避免了麥田反覆灌溉使水分大量蒸發造成的鹽鹼化問題,地力衰老的週期大大延長,無形中也延長了農業生產衰落的週期。 從北宋開始,中國古代王朝的經濟重心便正式從黃河流域轉移到了長江流域,與小麥農業一同衰落的中華文明也在水稻農業中重獲生機,避免了重蹈古埃及和兩河文明覆轍的命運。

一千年前的分水嶺 如果把宋朝看作是小麥經濟和水稻經濟的分水嶺,我們會發現,水稻接掌中國農業之後,中國統一王朝的更迭週期要比過去延長了。 從秦始皇建立**集權的統一王朝開始算起,到北宋建立之前,中國一共經歷了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等十個時代更迭,歷時1180餘年,平均每個朝代只有100多年的時間。如果把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幾個短命王朝分開計算的話,這個數字還要更小。

而從北宋到清朝滅亡,一共有北宋、南宋、元、明、清五個王朝,歷時950餘年,平均每個王朝接近二百年。可見北宋以前朝代更迭非常頻繁,這與黃河流域的小麥農業不無關係。而北宋以後以長江流域的水稻生產作為帝國生存的基礎,顯然大大改善了帝國的健康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宋之後的五個王朝中,元朝存在時間最短,只有70年,這一方面與蒙元統治者實行民族壓迫政策有關,另一方面很可能也因為元朝統治者來自草原,將統治的重心放在了北方,而忽略了轉移到了南方的經濟中心。 從歷史上的人口資料來看,北宋以前中國人口從未超過六千萬,但是北宋以後人口急劇增加,達到一億,到清朝末年達到了四億。作為人口增長的基礎,主要糧食作物發生變化無疑具有決定性意義。

從小麥到水稻的轉移給中國政治的格局也帶來深刻的變化。北宋以前的三千餘年間,中國的人口、經濟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社會經濟繁榮,相對於北方遊牧民族具有相當大的優勢,因此遊牧民族雖然屢次南侵,卻始終不能深入到帝國的縱深地帶,從來沒能在中原站穩腳跟,很快就被趕回北方草原。 但北宋以後,由於經濟重心轉移到了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遷,使中原地區變得空虛起來,從此給了遊牧民族入主中原的機會。

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恩怨就是這種狀 況的寫照。隨後,蒙古和滿族也都先後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在北宋以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們也錯過了機會 在世界歷史上,一個時代的危機,往往可以成為開啟下一個時代的契機。古代西歐的人們與北宋以前的中國人一樣,常常面對糧食**不足的危機。自從羅馬帝國衰亡之後,歐洲**成為大大小小的民族國家,長期缺糧使他們內亂頻繁,戰爭不斷。

他們不像我們這樣幸運,並沒有水稻來救急,於是便採取各種各樣的方式解決生存問題,包括大力發展工商業,用工業產品從遠方換來糧食。飢餓讓歐洲腳踏實地地走向了世界,並最終找到了工業化的道路。 相比之下,我們似乎很幸運,在我們的文明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在我們的祖先面臨飢餓的時候,我們利用水稻這種植物成功地應付下來,使歷史發展回到了原來的軌道上。

從此我們仍然呆在家裡繼續著自己的生活,祖祖輩輩守著一畝二分地,因為我們相信,只要想盡辦法精耕細作,這塊土地上的植物就能夠生長出養活我們的果實。無論是商業還是工業都顯得沒什麼必要,甚至是不務正業,我們始終守著最讓人感覺踏實的農業。於是,機會在貧瘠的小麥田隴中到來,很快又從肥沃的水稻溝渠中流走了。採納哦

我國的歷史有多長?我國到底有多少年曆史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3715年,根據 史記 中的記載,應該是4732年。應該是元謀人 原始人 開始的170萬年。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700年左右,所以是1700 2015年,也就是3715年。這就是漢字開始記錄事物的歷史。商朝之前有夏朝,三皇五帝,上古神話時代,司馬遷的 史記 從三皇五帝開始記載。...

勞斯萊斯有多少年的歷史了,勞斯萊斯的發展歷程

世界汽車中可稱為貴族的,惟有勞斯萊斯。勞斯萊斯成為英國王室專用車已有數十年曆史,愛德華八世 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瑪格麗特公主 肯特公爵等眾多英王室成員的座駕都是勞斯萊斯。沙特國王 日本王子都對勞斯萊斯情有獨鍾。名車的誕生 1904年的春天,磨坊主的兒子亨利 萊斯與貴族出身的查利 勞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

濟南有多少年曆史,濟南有多少年的歷史

huaheng歲月 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 今尼泊爾境內 王子喬達摩 悉達多所創 參考佛誕 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 佛教聖地 形象。印度佛教一般認為是漢朝漢明帝時期傳入中國。公元64年,漢明帝 漢明感夢,初傳其道 遂派使者前往西域訪求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