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唯物主義的觀點,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是古代樸素

時間 2021-05-06 06:33:16

1樓:成都新東方烹飪學校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性。

是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還是古代樸素

2樓:康姆勒發電機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但它把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陷入歷史唯心主義的範疇.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是?

3樓:星火教育官網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唯物主義在發展的過程中,根據對「物質」理解的深度和廣度不同,可以區分為三種形態: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具體的實物。

它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某種具體的物質形態,否認世界是神所創造的。例如,「水者,何也,萬物之本也」,就是認為水是萬物之本,是世界的本原。還有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等等。

可以看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去尋找世界的本原,因此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也是唯物主義最初的形態。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也稱為機械唯物主義。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由於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所以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這種觀點雖然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侷限性。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缺陷是:①機械性,把一切運動歸結為機械運動。辯證的來看,運動形式應該分為五種型別:

機械運動(最低階的運動形式)、物理運動、化**動、生命運動和社會運動(最高階的運動形式)。但是近代哲學家片面的認為所有的運動都是機械運動。②形而上學性,即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

比如:有些人看問題只能看到眼前利益,考慮不到長遠利益。這種想法就是沒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是靜止的看待了自己,所以走向了形而上學。

③不徹底性,即自然觀是唯物的,但歷史觀是唯心的;近代形而上學的觀點承認原子是世界的本原,但是在歷史觀上,認為上帝或者英雄人物創造了歷史,這與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相悖的。因此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又稱為半截子唯物主義。

3.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它是以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思維科學為依據,認為世界是普遍聯絡和永恆發展的一個整體;它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物質決定意識,也承認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

同時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屬性,現代唯物主義也是無產階級科學的世界觀和方**,為無產階級解放提供了理論指導。

4樓:巴黎圍牆巍峨

1、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具體的物質當做世界的本原,如金木水火土;

2、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3、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將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結合起來,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

5樓:威海博銳化機

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歷史形態: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樸素唯物主義。

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認為世界是物質的,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根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

看到了一種簡單的物質存在方式、或者物質存在的一個方面,就主觀的臆斷世界的一切物質存在都是該物質形態的演變形式,這就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2、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在總結自然科學成就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和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等侷限性。

19世紀,費爾巴哈雖然把人的本質看著是抽象的「類」的概念,還沒有完全跳出唯心主義的範疇。但他把人理解為現實的感性實體,把人的存在及其本質的學說建立在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之上,又使唯物主義的發展前進了一大步。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正確地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它是現時代的思想智慧,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偉大思想**。

6樓:匿名使用者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7樓:江上生月亮

唯物主義的三種歷史形態:實物、結構、系統。

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能解釋宇宙嗎

8樓:康姆勒發電機

唯物主義bai宇宙觀又分為機du械唯物論和辯證zhi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認dao為,宇宙一切

存在內不是孤立的容,靜止的存在,而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是在永恆的運動,變化,展中存在的.機械唯物論卻把一切存在看成是孤立的,靜止的存在,研究事物的方法,僅從事物結構上去研究,不考慮事物與事物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也不考慮事物內部各結構之間的相互關係。

9樓:清學岺叢己

只有唯物主義才能夠解釋宇宙。是無可非議的!因為,宇宙是物質的。

王夫之樸素唯物主義對近代唯物主義的影響

10樓:陽光語言矯正學校

1.關於物質的本源:王夫之在本體論方面,王夫之發展了張載「知太虛即氣則無』』無』』」的思想,對「氣」範疇給以新的哲學規定,對理氣關係、道器關係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的理論**,作了明確的唯物主**釋.

他認為,整個宇宙除了「氣」,更無他物.他還指出「氣」只有聚散、往來而沒有增減、生滅,所謂有無、虛實等,都只有「氣」的聚散、往來、屈伸的運動形態.他按當時科學發展水平,舉例論證「氣」的永恆不滅性,認為這種永恆無限的「氣」乃是一種實體,並提出「太虛,一實者也」,「充滿兩間,皆一實之府」等命題,力圖對物質世界最根本的屬性進行更高的哲學抽象.

他把「誠」訓為「實有」,以真實無妄的「實有」來概括物質世界的最一般屬性.他還認為,客觀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和現象都是客觀實在的,「從其用而知其體之有」,「日觀化而漸得其原」,可以通過認識各種物質現象而概括出它們的共同本質.從而否定了唯心主義空無本體的虛構.

2.關於物質與意識的關係:在理氣關係問題上,王夫之堅持「理依於氣」的氣本論,駁斥了程朱理學以理為本的觀點.

他強調王夫之故居「氣」是陰陽變化的實體,理乃是變化過程所呈現出的規律性.理是氣之理,理外沒有虛託孤立的理.從而批判了從周敦頤到朱熹所堅持的氣外求理的唯心主義理論.

王夫之結合對「統心、性、天於理」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批判,強調指出:「蓋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氣上說,若無氣處,則俱無也.」明確地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氣本論.

王夫之堅持「無其器則無其道」、「盡器則道在其中」的唯物主義道器觀,系統地駁斥了割裂、顛倒道器關係的唯心主義思想.他給傳統道與器範疇以新的解釋,認為「形而上」的「道」與「形而下」的「器」所標誌的一般(共同本質、普遍規律)和個別(具體事物及其特殊規律),兩者是「統此一物」的兩個方面,是不能分離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題,肯定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具體的存在,任何具體事物都具有特殊本質,又具有同類事物的共同本質,「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個別中存在,只能通過個別而存在,「終無有虛懸孤致之道」.

猶如沒有車馬便沒有御道,沒有牢醯、璧幣、鐘磬、管絃便沒有禮樂之道一樣.他明確指出,在器之外、器之先安置一個「無形之上」的精神本體,乃是一種謬說.他通過論證「道」對於「器」的依存性,得出了「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的結論,駁斥了「理在事先」、王夫之故居「道本器末」的觀點.

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思想的發展頂峰.

3.關於發展觀:在發展觀方面,王夫之綜合以往豐富的認識成果,並對自己所面對的複雜的社會矛盾運動進行哲學概括,對中國古代辯證法的理論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王夫之把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明確地歸結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性,認為「萬殊之生,因乎二氣」.他在張載「一物兩體」學說的基礎上開展了他的矛盾觀,提出「乾坤並建」,「陰陽不孤行於天地之間」,肯定矛盾的普遍性.對於矛盾著的對立面之間的關係,他進一步分析指出,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為仇」,這是排斥關係;另一方面「相反而固會其通」,這是同一關係.

這兩重關係,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為二之所固有」.但他更強調「由兩而見一」,認為矛盾雙方絕非截然分開,而是「反者有不反者存」.按他的分析,「陰陽者,恆通而未必相薄,薄者其不常矣」.

矛盾雙方互相逼迫、激烈搏鬥的狀態是「反常」的,而互相聯合、貫通,保持同一性狀態才是「正常」的.在他看來矛盾是相互轉化的,有時會發生突變,但在更多的情況下,轉化是在不斷往復、消長中保持某種動態平衡而實現的.王夫之的辯證發展觀,尤其是他的矛盾學說,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但他過分強調矛盾的同一性,則是時代給予他的侷限.

4.關於認識論以及實踐的觀點:王夫之利用和改造了佛教哲學的「能、所」範疇,對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和客體、主觀認識能力和客觀認識物件加以明確的區分和規定,強調「所不在內」,「必實有其體」和「能不在外」、「必實有其用」,二者不容混淆、顛倒.

他認為「能」和「所」的關係,只能是「因所以發能」,「能必副其所」,主觀認周易外傳--王夫之著作識由客觀物件的引發而產生,客觀是第一性的,主觀是客觀的副本.從而抓住了認識論的核心問題,表述了反映論的基本原則.據此,他批判了沿襲佛教的陸王心學「消所以入能」、「以能為所」的觀點,並揭露其內在矛盾,認為:

「惟心惟識之說,抑矛盾自攻而不足以立.」他對「惟心惟識之說」的批判,並非簡單否定,而是在否定心學唯心論誇大主觀精神作用的同時,吸取和改造其中的某些思辨內容,如把認識物件規定為「境之俟用者」,把人的認識能力規定為「用之加乎境而有功者」,注意到人的認識的能動性.在知行關係問題上,他力圖全面清算「離行以為知」的認識路線,注意總結程朱學派與陸王學派長期爭鳴的思想成果,在理論上強調「行」在認識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得出了「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重要結論.

他以知源於行、力行而後有真知為根據,論證行是知的基礎和動力,行包括知,統率知.同時,他仍強調「知行相資以為用」.王夫之進一步提出「知之盡,則實踐之」的命題,認為「可竭者天也,竭之者人也.

人有可竭之成能,故天之所死,猶將生之;天之所愚,猶將哲之;天之所無,猶將有之;天之所亂,猶將治之.」人可以在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實踐中,發揮重大作用.這種富於進取精神的樸素實踐觀,是王夫之認識論的精華.

5.關於歷史觀:王夫之在歷史觀方面系統批判了歷代史學中瀰漫著的神學史觀和復古謬論,把對當時湘桂少數民族生活的實地觀察與歷史文獻研究結合起來,大膽地打破美化三代古史的迷信,駁斥了「泥古薄今」的觀點,闡明瞭人類歷史由野蠻到文明的進化過程.

依據他「理依於氣」、「道器相須」的一貫思想,提出了「理勢相成」的歷史規律論和「即民見天」的歷史動力論. 王夫之反對在歷史運動之外談論「天命」、「神道」、「道統」主宰歷史,主張從歷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規律,「只在勢之必然處見理」.他說的「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和現實過程,「理」,是體現於歷史現實過程中的規律性.

他肯定理勢相成,「理」、「勢」不可分,理有順逆之別,勢有可否之分.人們的歷史實踐有各種複雜情況,形成歷史事變的複雜性,應當「推其所以然之由,辨別不盡然之實」,從「理成勢」和「勢成理」等多方面去**,才能闡明人類史的必然趨勢和內在規律. 王夫之沿用傳統範疇,把「天」看作支配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但用「理勢合一」來規定「天」的內涵.

他進一步利用「天視聽自我民視聽」等古老命題,把「天」直接歸結為「人之所同然者」,「民心之大同者」,賦予「天」以現實的客觀內容.因而在肯定人民的「視聽」、「聰明」、「好惡」、「德怨」、「莫不有理」的前提下,為強調必須「畏民」、「重民」而提出了「即民以見天」、「舉天而屬之民」,意識到了民心向背的巨大歷史作用.

6.總而言之,王夫之的思想也是明清時期儒學的新發展.這是肯定的,他也是儒學的產物.但是他衝破了理學的唯心的牢籠.準確來說,具有一定的辯證法思想,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代表.

回答某人的觀點屬於(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這類題目的技巧

唯物 物質決定意思 唯心 意識決定物質 形而上學 只看一方面,不提另一方面 辯證法 兩方面都要照顧到 無意義呀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特點剛好相反 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的特點剛好相反。唯物主義 1物質決定意識。2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3.先有物質,後有意識。唯心主義 1意識決定物質。2意識是第一...

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特徵,怎樣理解“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血盟孑孑 a 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例如霍布斯就曾經寫道 運動就是失掉一個位置而獲得另一個位置。他在 利維坦 一書的序言中把 人的心臟比作鐘錶上的發條,把神經和關節比作其中的油絲和齒輪。拉美特利更乾脆地宣佈 人是機器 認為人歸根結底是一些在地面上直立著爬行的機器而已。...

漢朝唯物主義思想家是,西漢的兩位唯物主義思想家

感性的轅門射戟 是董仲舒!董仲舒 前179年 前104年 漢族,廣川郡 今河北省衡水市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 人,漢代思想家 哲學家 政治家 教育家。董仲舒 天人三策 春秋繁露 以儒家學說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採 黃老 等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建立起一個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思想體系.漢武帝元光元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