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二段論述了什麼道理

時間 2021-05-04 08:12:39

1樓:愛美小七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另有作「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作者從正反兩方面論證了經受磨練的好處,最終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輕弦。

2樓:無所謂l的老巢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二段闡述了怎樣的觀點

3樓:匿名使用者

觀點:一個人要成功必須經歷磨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第二段闡述了怎樣的觀點?

4樓:阡陌上花開

文章第二段是振聾發聵的名句:「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它告訴人們: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身體,生活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能吃的苦都吃過了,能經受的挫折都經受過了,以後即使再碰到類似的困難和挫折,便能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冷靜對待,設法克服和應對。

從國家的角度反面論述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者」的危害,最後歸結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中心論點。希望能幫到您、祝您好運

5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第二段論述了經受磨難的好處,作者從個人的成才說到國家的治理,從正反兩個方面對中心論點進行論述,屬於對比論證,兩個層次之間屬於並列關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從哪兩個方面論述了什麼道理

6樓:金牛咲

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方面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心論點為第3、4段:論述人處於困境才能奮發,國無憂患則往往遭滅亡的道理。點明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擴充套件資料

文章主旨: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7樓:毗沙王

從國家的角度反面論述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者」的危害,最後歸結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的中心論點。

從正反兩方面論證經受艱苦磨鍊的必要性,說明人才在困難中造就,安逸享樂能使人(國家)死亡(滅亡)。

8樓:鎝糖度

一個人假設常處於安樂的生活中,不思進取,沒有憂患意識,就會走向滅亡.

如果太平太順,在這虛假的太平表象下,就會使整個國家的人們放鬆警惕,使國家一旦遇到內擾外患便土崩瓦解,頃刻間便走向滅亡.

所有將來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都必然要在內心和身體各方面經受一番痛苦與曲折的磨練,並以此來增長自己的才幹.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古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張海迪身殘志堅,刻苦學習,學會了多種外國語言,不學會了針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海倫 凱勒盲 聾 啞,但她刻苦勤奮,學會了寫作,成為美國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十七歲的體操運動員桑蘭,在一次體操比賽中,不慎摔倒致殘,但她並沒喪失生活的勇氣,始終以燦爛的微笑面對生活,努力鍛鍊,學會自立,現在正就讀於北京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介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者介紹

南邕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 仁 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提出 民貴君輕 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 仁政 要與民 同樂 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 孟子 孟子 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 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 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啥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於」是什麼意思?

班丘寄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 孟子 告子下 意思是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鍊人們堅強意志,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安樂的生活條件容易腐蝕人,沉湎其中會走向頹廢乃至滅亡。原文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 之中,傅說 舉於版築 之間,膠鬲 4 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 孫叔敖舉於海 6 百里奚舉於市 7 故天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