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介紹,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者介紹

時間 2021-05-04 08:12:39

1樓:南邕

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儒家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發展為「仁政」的學說,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國君實行「仁政」,要與民「同樂」。孟子的思想學說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記載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對話體著作。其顯著特點一是氣勢充沛,雄辯而色彩鮮明;二是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闡述事理。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秦.孟子及其**

原文: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 一作:斯人)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2樓:一生摯愛車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共同編寫完成,倡導「以仁為本」。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作者介紹

3樓:善良的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

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遊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

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 孟子 》是儒家經典之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關於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

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語文版)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這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就一定要先要使他們的心情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受一番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使他的資財缺乏而受到貧窮困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靈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才幹。 人經常會犯過錯,這樣以後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犯錯誤時)在內心困擾,被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有為;憔悴枯槁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表現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

這樣以後就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 方面問題的論爭。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語言流暢,且富於感**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

4樓:檸檬的味道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山東省鄒人.戰國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學說的繼承和發揚者,有「亞聖」之稱.

受業於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是孔子之後戰國中期儒家學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學術成就幾乎同高,人們將他們合稱為「孔孟」.他曾遊說梁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

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於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孟子死後,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 孟子 》是儒家經典之一,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關於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之苦),使他資財缺乏,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

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來自敵國的憂患,這個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後,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語文版)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工作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舉拔,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奴隸市場被贖回並被舉用.

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責任降臨這個人的身上的時候,就一定要先要使他們的心情意志受磨練,使他們的筋骨受一番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飢餓,使他的資財缺乏而受到貧窮困苦,在他做事的時候,使他所做的事不順利(顛倒錯亂),用這些辦法來使他的心靈受震撼,使他的性格堅韌起來,不斷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才幹.人經常會犯過錯,這樣以後才能吸取教訓,改正錯誤;(犯錯誤時)在內心困擾,被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起有為;憔悴枯槁表現到臉色上,吟詠歎息表現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們所瞭解.一個國家,在國內如果沒有懂得法度的大臣和有能力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勢均力敵的國家和來自外國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往往會滅亡.

這樣以後就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方面問題的論爭.文章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語言流暢,且富於感**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作者側重論述了哪方面的內容

5樓:

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側重於」生於憂患「的論述。

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人處困境方能激發鬥志,成就功業,而國如無憂患則易遭滅亡的道理或為了讓人們明白人接受艱難磨練的必要。

全文內容:《孟子·告子章句下 》   孟子及其**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 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fú)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白話翻譯: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釋放後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濱隱居之地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落重大責任在這樣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用這些方法來使他們內心驚動,使他們的性格堅定,更增加他們原本所沒有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內心中有困擾,在思想上有阻礙,這樣以後才能奮發;憔悴枯槁表現在臉上,吟詠歎息之氣發於聲音,然後人們才瞭解他。在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那麼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人們就會明白,在憂患的環境裡可以生存發展,在安樂的條件下會衰亡。

6樓:匿名使用者

1、《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中心論點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作者側重於」生於憂患「的論述。

2、原文簡介

《生於憂患,生死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既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3、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90年—約公元前305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周朝諸侯國鄒國(今山東省鄒城)人。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古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張海迪身殘志堅,刻苦學習,學會了多種外國語言,不學會了針灸,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海倫 凱勒盲 聾 啞,但她刻苦勤奮,學會了寫作,成為美國著名的作家 教育家。十七歲的體操運動員桑蘭,在一次體操比賽中,不慎摔倒致殘,但她並沒喪失生活的勇氣,始終以燦爛的微笑面對生活,努力鍛鍊,學會自立,現在正就讀於北京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啥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於」是什麼意思?

班丘寄藍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出自 孟子 告子下 意思是艱苦的生活環境能夠鍛鍊人們堅強意志,激勵人們不斷進取 安樂的生活條件容易腐蝕人,沉湎其中會走向頹廢乃至滅亡。原文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 之中,傅說 舉於版築 之間,膠鬲 4 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 孫叔敖舉於海 6 百里奚舉於市 7 故天將...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什麼意思,“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金牛咲 意思是 憂慮禍患能使人 或國家 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 或國家 走向滅亡。出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告子下 原文選段 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譯文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