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時間 2021-05-04 11:07:30

1樓:天地堯鑫

1、首先,世尊住世時,並沒有什麼大乘、小乘。之所以,有大小乘,是後人分別才有的。

2、世尊涅磐後,佛教先後**為十八個部派(甚至更多),每個部派的側重點和修行方式也發生的變化,大小乘的分類依據主要是指的發心的不同:自度和度他。

3、還有一種歧義的分類:認為南傳佛教(原始佛教)是小乘,漢傳佛教佛教是大乘,我認為這是不對的。我以前也是這樣認為(南傳是小乘),後來通過深入學習南傳佛教的經典,發現裡面有許多大乘的思想,就逐漸糾正了這種錯誤的看法。

4、你若想真正弄清這個問題,你要下功夫看一些佛教發展史的書籍。瞭解了歷史,你對大小乘佛教的產生、發展、含義就會清楚許多。不要把聽到的別人的觀點當作是自己的,要自己深入瞭解才行。

引用玄奘大師的一句話「聖人作論,終不相違,而學者有向背耳」

祝你一些順利!

2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佛教只有一位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最高的境界是阿羅漢,佛則是巨阿羅漢。

3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說小乘佛教是自己的修行,是菩提,能夠開悟,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而大乘佛教是修覺悟和普度眾生,也就是菩提薩埵(菩薩),有了智慧後大覺有情、道心眾生,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密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

4樓:張老師課堂輔導

小乘佛教只能助人修行,提升個人的功德,而不能渡人飛昇,因此在西遊記中李世民才讓三藏去西天取經,即是大乘,度化惡靈,保得自己心神安定,江山永固

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有什麼區別!

5樓:哈怎麼肥四

1、哲學理論不同

小乘:主張「我空法有」否定主觀的真實性,但不徹底否認客觀存在 。

大乘:主張「法我皆空」,不僅否定了主觀的真實性,也否定客觀的真實性,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2、修行不同

小乘:認為必須自己切實修行,甚至要出家過乞討度日的生活。

大乘:主張信徒可以作為居士,照常過家庭生活、經營,佈施即可修功德,甚至只要誠心念佛,就可以超脫輪迴。

3、構成不同

大乘: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之意。在佛教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教法中,菩薩乘(或佛乘)為大乘教法。

小乘:(hinayana ,音讀「希那衍那」),是對三乘佛法中之:「聲聞乘」和「緣覺乘」的統稱。

4、修道方法不同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而進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

大乘:主張不僅要自渡,還要兼渡他人,認為只要虔誠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為佛)。

擴充套件資料

由來: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梵文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車乘或行程之意。相應地,說大乘,有顯揚之意。

現代的佛教學者,沿襲此用法,已是中性,並無顯揚或貶抑的意味。實際上,「大乘」一名的淵源,小乘聖典《阿含經》便在多處提到這個名字。

1、「長阿含經」(digha-nikaya)雲: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人天。

2、《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大正藏》二·一八五頁上),以行大乘的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者為大士。

3、《根本說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頁中),亦有:「乃至出家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獨覺乘心者,或有發趣大乘者。

意義: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眾生,把將眾生在苦難中解救出來。

中國若干千年來災難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大眾在佛門之中得到無盡的法益,災難和痛苦得到了安撫,深受快樂。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國的重要地位。

大乘佛教在中國儒教思想中原有的仁、義、禮、智、信的教育基礎上,增添了《菩薩行》的教育。從菩薩道菩薩行到法界實相,一乘妙理之覺悟,大大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廣度和深度。

修行菩薩道廣積福德資糧,深涉國家社會服務人群,**利生,令一切眾生,也能獲得眾生平等性智的覺悟。

6樓:aaa**王

小乘就是自我解脫 最高果位 羅漢

大乘就是成就眾生 修菩薩道 最高是佛果

7樓:匿名使用者

小乘修身養性

也是中土中庸之道

認為修身養性就是個有品德的賢人

可是 能被其感化的人 總是小數 更多的是不認同或者被利益衝突大乘 是讓智慧惠及每一個人

不論那人是富貴還是貧窮 是健康或者病痛

大乘是每一個人都能共同享有各自的平等

如果 做個比喻

小乘就是自己給自己做個發電機 發電自己用 自己造風扇自己用 自己種菜 自己吃

大乘 則是規模化

發電有發電廠

種菜有農菜場

電器有電器廠

然後讓一切大眾獲利

8樓:匿名使用者

大乘佛法裡重要講發心、動機、思想、概念;

小乘佛法裡重要強調錶面和形式的東西;

大乘佛法裡重要強調發心和動機,如果你發心善、動機善那就是善,

如果你的發心、動機是惡就是惡,任何時候都一樣。

很多人都希望能往生,其實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大乘裡講的,小乘裡不講這個。修往生法、淨土法都是修大乘佛法。但是現在很多人把淨土法都變成小乘法了,「我要往生!

」卻根本不考慮眾生,也不想為度化眾生而成佛,沒有發願菩提心,也沒有發行菩提心,或者為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受持居士五戒,這完全是小乘法、是小乘的別解脫戒,這樣不能往生。

在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小乘的別解脫戒;在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受持居士五戒才是大乘的別解脫戒。密宗裡講的受持別解脫戒的特殊的方法是密乘的別解脫戒。

什麼是小乘法?什麼是大乘法?什麼是世間法?

什麼是出世間法?這些都要弄明白。自私自利,為自己解脫,不管受持什麼法都是小乘法;為了眾生的解脫,無論修什麼法都是大乘法。

為了今生的升官發財、健康長壽、為來世的人天福報都屬於是世間法,哪怕你修的是大圓滿法也是世間法,根本談不到出世間法;為了解脫、為了超出六道輪迴的痛苦,你無論修什麼都是出世間法。

小乘是為了解脫的,但他是為了自己的解脫,最終還是有自私心,所以表面上、形式上的要求也高,不完全看心,不僅強調動機,也強調行為。但是大乘裡完全看心,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就像樹根是藥,樹枝樹葉也一樣是藥;樹根是毒,樹枝樹葉也一樣是毒一樣。你的語言行為也許是善的,但是你的發心動機是惡的,那麼你表面上善的語言和行為也是惡;為自己怎麼都不行,為眾生怎麼都行。

別解脫戒主要是小乘裡講,小乘裡沒有任何時候允許殺生、飲酒、偷盜、妄語,但是大乘裡就不一樣。發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前提,在不是自私自利的情況下再看具體的情況。如果你殺害他了,對他的傷害小,但是對眾生的利益大,這樣就允許。

偷盜也是一樣,完全是為了他、為了上師三寶,就可以偷他的東西,雖然偷他的東西對他必然有一定的傷害,但是利大於弊,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可以偷東西。

大乘佛法能圓融一切、容納一切,所以大乘佛法裡的解脫是究竟的解脫,大乘佛法裡的成就是圓滿的成就。

9樓:牛奶原味棒棒糖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

別,主要可以從信仰修證和教理義學兩個方面來考察。

首先,從信仰修證方面來說,小乘部派佛教奉釋迦牟尼為教主,認為現世界只能有一個佛,即釋迦牟尼,不能同時有兩個佛。信仰者通過「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養,可以達到阿羅漢果(斷盡三界煩惱,超脫生死輪迥)和辟支佛果(觀悟十二因緣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則認為,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同時存在,釋迦牟尼是眾佛中的一個。

信仰者通過菩薩行的「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修習,可以達到佛果(稱「菩薩」,意為具有大覺心的眾生),擴大了成佛的範圍。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斷除自己的煩惱,以追求個人的自我解脫為主,從了生死出發,以離貪愛為根本,以滅盡身智為究竟,純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譏諷他為「自了漢」。大乘佛教則自稱佛法大慈大悲,普渡眾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國淨土為目標。

他認為,修證需要經過無數生死,歷劫修行,以「摩訶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覺),除斷除自己一切煩惱外,更應以救脫眾生為目標。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強調要適應世間,開大方便門,以引渡眾生。

其次,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

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立的中觀學派(在我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諸法「性空假有」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象還是有的。

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名」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國稱為大乘有宗)。

它主要闡發「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於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麼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後,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後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此外,大小乘佛教都有各自編集的經典作為立論之依據。小乘佛教的主要經典(以漢譯名稱)有:《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等。

大乘佛教的主要經典則有:《大般若經》、《妙法蓮華經》、《華嚴經》、《大涅盤經》、以及《大智度論》、《中論》(龍樹造)、《瑜伽師地論》(傳為彌勒造)、《攝大乘論》(無著造)、《唯識三十論》(世親造)等等。

佛教約在西漢末、東漢初(公元一世紀左右)傳入我國,至東漢末,才開始有佛經的大量翻譯。當時有兩位著名的譯經者,安世高和支婁迦讖。安譯出大量小乘經典,支則譯出大量大乘經典,在社會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因此,在我國,大小乘佛教幾乎是同時傳入。然而,就佛教以後在我國發展的情況看,主要是大乘佛教的發展。小乘佛教雖也出現過一些學派和學者,但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小乘佛教的各種經典、教理和戒律等只是備參考而已。

大乘佛教在我國可以說得到了創造性的發展。東晉時期大乘空宗般若學受到當時玄學的影響,在社會上十分流行,對般若「性空說」的解釋,有「六家七宗」之多。東晉名僧僧肇,著《物不遷論》、《不真空論》等評述了各家理論的得失,對以龍樹為代表的大乘中觀學派的思想作了通俗、準確的闡發。

這一學派發展到隋代,形成了以吉藏為代表的「三論宗」(以龍樹的《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的《百論》為所依經典),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中觀學(空宗)的思想。而唐初著名學僧玄奘西行求法,回國後大力弘揚無著、世親的思想,譯出《唯識三十論》以及**、難陀等十家解釋「唯識」義的《成唯識論》一書,其大**窺基又著《成唯識論述記》等,從而創立了「唯識宗」,它基本上繼承了印度大乘瑜伽行派(有宗)的思想。

佛教的小乘與大乘指的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 乘 是什麼意思

海印放光 簡單說,是按照修行目的分類的。修行目的是證阿羅漢,稱為小乘。修行目的是成佛,稱為大乘。顯然,阿羅漢比不上佛,所以才有大小之說。其實 法華經 講,三乘歸於一乘,實質上無有大小之別,阿羅漢最後也會成佛。 aaa 王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修行方式 修行目的和佛陀觀等方面有許多不同看法。所謂 乘 ...

佛教大乘和小乘的區別是什麼?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區別?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區別在於 1 在宗教學說體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釋迦牟尼的遺教,著重倫理教誨,只以佛陀為導師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則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釋迦牟尼的學說,以佛為神並有不同的化身和無邊的法力,宣揚神異,造出各種偶像加以崇拜 2 在修道途徑上 小乘主張眾生自救,人人都能經過修道...

大家對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看法,佛教大乘與小乘在佛法教義上有何區別

賤九命 所謂大乘佛教,文學優美,直接在生活中修正自己的行為 所謂小乘佛教,簡單直接,直指真相,先尋求自己解脫再去幫助別人 二者來說,大乘佛教是基於小乘佛教的,脫離不了阿含部的基礎,無我 空 是小乘行者的果證,也是大乘佛教行者必須體驗到的,如果沒有體驗到,那就受用不了,只存在嘴巴上的大。個人建議別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