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篇中告誡子路的話是哪一句

時間 2021-08-11 17:07:07

1樓:碗的世界

論語為政篇中告誡子路的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原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內容涉及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孔子像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也有是孔廟祭祀孔子。

2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為政篇第二

第十七章

原文】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註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3樓:解濤的資料盒子

我來回答啦!

《論語學而篇第二》第17章

【原文】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註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4樓:無人戀情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為政篇》其中的一句話:由汝女知之乎!那句話的意思

5樓:殺手陳七

子路,我教導你的,你都明白了麼?

子曰:「由(1),誨女(2)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註釋】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於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學生,長期追隨孔子。

(2)女:同汝,你。

【譯文】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評析】 本章裡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儘可能多地加以掌握。

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6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說:」由,我告訴你求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智慧啊!」

7樓:使命踐行者焦竣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39)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

楊伯峻: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或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錢穆:先生說:「由呀!我教你怎麼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李澤厚:孔子說:「子路,我告訴你什麼叫求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

詳解:以上三位及通常的斷句都是「由!誨女知之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關鍵的問題是「由」究竟指什麼?是不是通常所認為的孔子**「子路」?

在「由知、德者,鮮矣!」一章中,已經否定了「由」指「子路」的一貫說法,本章也如此。關於這點,現給出一個具體的分析。

在《論語》中,孔子一貫稱呼子路都有一個固定用法,就是「由也」。例如「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由也升堂矣!

未入於室也!」、「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等等。

而且這種語法現象並不單單用在子路身上,《論語》中孔子也一貫用「回也」稱呼顏回,例如「賢哉,回也!」、「回也,非助我者也!」等。

特別這一句,把子貢也捎上:「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知二。

」由此可見,這是《論語》中的標準用法,把「由」當成「子路」,絕對是胡來。本id現在將一個兩千多年來一直延續的語法錯誤給糾正了,「由」絕對不能當成「子路」。還有,「知之」的「之」究竟指什麼?

通常的翻譯都把這「之」給掩掉不翻了,如果真是這樣,為什麼原文不直接就用「知為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拋開語法問題,通常的解釋同樣可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正的知道,就是聰明智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時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如果真是這樣,最能知道的、最有智慧的一定是這樣一臺機械,它有如下程式:它只回答關於自己知道還是不知道的問題,而答案只有兩個:知道和不知道;然後它嚴格地被設定成按固定程式的知道與不知道來給出知道和不知道的答案。

如此解釋,是典型的愚民把戲。一個問題就可以把這種把戲拆穿:知道知道如何知道為什麼知道,知道不知道如何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知道與不知道的可判別是如何被知道的,如果這個可判別性都不能被判別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還知道不知道什麼?

這類把戲,和前面各種「魯式」把戲一樣是同種同源的混蛋邏輯。

正確的斷句是:「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其實,本章的「由」與「知」,都順著上一章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來。「由」,蹈行、踐履,用一個更常用的詞語,就是「實踐」;「誨」,教導;「女」,汝之通假,你的意思,這裡泛指一切人類。

「知之乎」,「之」,指代「由誨女」,「知之」,以之而智,以實踐所教導你而有智慧。

「知之為」,以知而為,依智慧而實踐。

「為」,「偽」也。何謂「偽」?非先天,人為也。所有的創造、創新,都是人為,沒有人為,何來創造、創新。「為」,就是「由」,就是現實人的現實實踐。

「知之」,以之而智,以依智慧而實踐所得而有智慧,「之」指代前面的「知之為」,而此智慧,與原來「由誨女」而有的智慧,經過了「知之為」而有所不同,因而是新的智慧,「為」,相對前面的「由」,也是進一步的實踐。

「不知為」,不以知而為。

「是」,復指上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並對此進行論斷及歸納,「這是」、「這就是」的意思。

在「天地人」結構下,道家的「無為」立場,對「人為」抱有極大懷疑。何謂「無為」?無人為也。

道家相信「天地人」結構中有一先天自然之道,所以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論,進而假設人最初的狀態最接近自然,因此要返樸歸真,要能嬰兒,進而要破除一切人為刻意,諸如此類。儒家是不會假設什麼先天自然之道的,儒家不相信任何脫離現實的所謂智慧,不相信有什麼先天的智慧先驗地存在,更不相信只要找到這種智慧就一通百通、成聖成仙。儒家只相信智慧是人為的,是實踐的,是實踐中來的。

「有為」,儒家的基本立場,就是一切以人類的現實實踐為基礎,人類的一切智慧離不開人類的現實實踐,而現實實踐也離不開智慧的總結。由此可見,孔子和馬克思還是這樣心心相印。在上一章中,強調了「由」與「知」的問題。

這一章就是要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由」是「知」的基礎,沒有「由」,無所謂「知」;但「由」離不開「知」,依「知」而「由」而「為」,才有新「知」,才有創造、創新,而這才是最根本的智慧。而這最根本的智慧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是由人的歷史實踐而有的。

而且,這種實踐而智慧,智慧而實踐的過程就是「易」,就是生生不息的人類生存本身。

白話直譯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實踐教導你,以此而有智慧啊。依智慧而進一步實踐,以此而有新的智慧;不依以實踐而有的智慧進一步實踐,就不會有新的智慧。這,就是最根本的智慧。

《論語》中有關子路的句子有哪些

8樓:

【《論語》中的子路】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

從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

「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論語·公冶長第五》 2.孟武伯問子路仁乎?

子曰:「不知也。」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論語·公冶長第五》 3.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論語·公冶長第五》 4.顏淵、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

「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公冶長第五》 5.子見南子,子路不說。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 《論語·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

」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論語·述而第七》 7.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

「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論語·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請禱。

子曰:「有諸?」子路對曰:

「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只。

』」子曰:「丘之禱久矣。」 《論語·述而第七》 9.

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也,無寧死於二三子之手乎!

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 《論語·子罕第九》 10.子曰:

「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

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論語·子罕第九》 11.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論語·鄉黨第十》 12.閔子侍側,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論語·先進第十一》 13.子曰:

「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論語·先進第十一》 14.子路問:

「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

「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一》 15.

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曰:

「是故惡夫佞者。」

論語 為政第二的內容

為政第二 1 子曰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子曰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無邪 3 子曰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4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 心所欲,不逾矩。5 孟懿子問孝。子曰 無違。...

論語中孔子對子路談學習態度的句子句型如下愛好卻不愛好的人這樣的人只會

子曰 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 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蕩 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 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譯文孔子說 仲由!你聽說過六種品德和六種弊病嗎?子路回答 沒有。孔子說 來坐下!我告訴你。喜好仁德卻不喜好學習,弊...

20 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教給他的學生子路關於「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大道教育 1是對的,2是胡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為政 註釋 知 此句有五個 知 字,前四個都是 知道 的意思,最後一個同 智 聰明。譯文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的態度。原文 子曰 由 1 誨女 2 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註釋 1 由 姓仲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