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所表現的「情」與「理」的鬥爭的社會意義是什麼

時間 2021-08-17 00:22:09

1樓:匿名使用者

湯顯祖對《牡》劇有一篇二百多字的題詞。除了簡述劇情外,題詞只談了一個「情」字,即人的真正感情。他的觀點十分明確,他所要表現的主題就是:「第雲理之所必無,安聽情之所必有邪!」

通觀全劇,我們會發現,湯顯祖所說的戰勝天理的「至情」確實無往而不在,但是通過「情」的「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為情而死,為情「復生」,讀者還看到一些其他的東西。正如**會引起不同出身、經歷、修養的人們的不同想象一樣,作品的客觀效果並不是作者可以完全預料得到的,甚至可能是完全沒有預料到的。

果戈理曾說:「內在的意義面一關於作品中的思想表達一一總是在後來才理解到的。它寓於形象,分散於形象中……。

只有把它們加在一起之後,你才會得到形象創造的總和及意義。」因此,讓我們通過對形象和形象間的聯絡,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主人公的命運的分析,認識一下《牡》劇更深刻的社會、歷史意義。

在劇本的開端,我們見到的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典範家庭。父親杜寶是西蜀名儒,「念遍的孔子詩書」,識得「周公禮數、治國齊家似乎頗有章法,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派。母親是舊家後裔、對丈夫唯命是從,對女兒繩之以「三從四德」,行止無不符合禮教,按中國封建社會的標準,是極為賢德的一位夫人。

這個家庭,對於杜麗娘,簡直就是一所禮教學堂。

在這所學堂中,杜麗娘受到「良好」的封建教育,連白天打瞌睡都受到禁止,因為不合「四德」。十幾年的封建教育,使杜麗娘成為一個恭順、孝敬、能誦男女《四書》的淑女,德、言、容、工無不具備。然而,「人」的慾望並沒有在杜麗娘心中泯滅,她的四德建立在並不牢靠的思想基礎上,被壓抑的要求一一對幸福的渴望,對個性自由的幻想,隨時要表現它們自己,在她「打的秋

牡丹亭的作者簡介,牡丹亭的故事簡介

抱香蕉睡覺 牡丹亭 的作者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湯顯祖,中國明代戲曲家 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 若士 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湯氏祖籍臨川縣雲山鄉,後遷居湯家山。出身書香門第,早有才名,他不僅於古文詩詞頗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 醫藥卜筮諸書。34歲中進士,在南京先後任太常寺博士 詹事府主簿和禮部祠祭司主事...

怎樣理解《牡丹亭》中的“情”,謝謝啊

伊風伊語 牡丹亭 中的情,湯顯祖自己在 牡丹亭題記 中就有總結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與以前的 西廂記 長恨歌 同樣是描寫愛情的話本 劇本等不同,牡丹亭 描寫的情是至情,兩人夢中相會,不知情之所...

給個《牡丹亭》經典唱詞的評析,《牡丹亭》唱詞

當我翻開桌面這本翻遍多次的 遊園驚夢 看到一篇篇崑曲劇本,最讓我沉醉其中的,當屬崑曲那典雅藻麗 意境深遠的文辭。就讓我從幾篇經典的劇本,看其唱詞是如何能夠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非比尋常的文化藝術價值 長生殿 柳添黃蘋減翠,紅蓮脫瓣 不勞你玉纖纖高捧禮儀煩,則待借小飲對眉山,只幾味蔬和果清餚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