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七章至二十章名句

時間 2021-09-11 22:33:37

1樓:林莫

一. 必背節選

1.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3.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5.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6. 該均無寡,和無寡,安無傾。

7. 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9.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10.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11.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12.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13. 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15.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錯手足。

16.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17.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8.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之子?

19.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

20. 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21.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

22.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3. 願車馬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24.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25.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6.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7.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28.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且富貴,於我如浮雲。*

29.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30.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1. 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3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3. 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34.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35. 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36.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以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7.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38.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39. 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40. 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41.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42.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43.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44.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45.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46. 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47.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48. 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49. 鄉原,德之賊也。

50. 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

51. 惡徼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2樓:匿名使用者

陽貨第十七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

「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

「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

「諾。吾將仕矣。」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子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宰牛刀。」子游對曰:

「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

「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佛刖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吾其孢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子曰:「由也,汝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

「未也。」「居,吾語汝。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

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家邦者。」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

」曰:「安。」「汝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焉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

「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曰:

「賜也亦有惡乎。惡敫以為知者,惡不孫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

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子曰:「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

微子第十八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齊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避之,不得與之言。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

」子路曰:「為孔丘。」曰:

「是魯孔丘與?」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

「子為誰?」曰:「為仲由。

」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

「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而與其從避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猶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

「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和苕,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耘。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

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

」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

」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太師摯適齊,亞飯幹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鼓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

周有八士:伯達、伯適、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隨、季媧。

子張第十九

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子張曰:「執德不弘,通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

」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夏曰:「小人之過也必文。」

子夏曰:「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閒,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遊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後倦焉。

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聖人乎?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游曰:「喪致乎哀而止。」

子游曰:「吾友張也,為難能也,然而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併為仁矣。」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親喪乎?」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

孟氏使陽膚為士師,問與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

子貢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墮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

「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

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叔孫武叔毀仲尼,子貢曰:「無以為也。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

陳子禽謂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與子乎?」子貢曰: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勤之斯和。

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堯曰第二十

堯曰:「諮,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

「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

」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

「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

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論語十二章,其中一章寫出觀後感,用論語12章的其中一章結合生活實際寫一篇感受600字,謝謝了

半路遇到狗 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溫故而知新 有兩解.一為 溫故才知新 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 二為 溫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合併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 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

論語十則教案,論語十二章教案

樓上的都說了好多。如果是教案的話還是找點事蹟來吧。論語十則導學案 課前預習 一 明確預習目標。1 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能用現代漢語翻譯課文。2 能流暢地朗讀 背誦課文。二 預習問題。1 孔子名 字 時期的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 家,家,是 家學派創始人。2 論語 是 家學派經典著作之一,內容是記錄...

根據論語十二則編個對聯,關於論語十二章的對聯請幫找答案

上聯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下聯 今而後吾知免夫。上聯語出 論語 里仁 意思是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要我當晚死去也可以。下聯語出 論語 泰伯 意思是 從今以後,我才曉得自己的身體會免於毀傷了。仁義禮智信乃成事之本 溫良恭儉讓是立身之需 關於論語十二章的對聯請幫找答案 三省吾身能正己 溫故知新可為師 學而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