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中的第三章,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時間 2021-05-04 21:24:25

1樓:紫藤花下的哭泣

人的道德修養是伴隨人的一生的,要經過長的時間的學習和培養

2樓:勤格己之非

先列出原文:《顏淵十二》(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謂之仁矣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背景:司馬牛問這句話的背景是,司馬牛的哥哥司馬桓魋想要篡位弒君,之前也曾經謀害過孔子,這種行為天下人皆欲誅之。司馬牛一來擔心國家,一來擔心自己的哥哥,陷入兩難局面。

孔子知道他的處境,便藉機會給予他指點。

文意:司馬牛問怎麼樣才算是仁德,孔子回答仁德的人,有話難說出口。司馬牛再問,有話難說出口就算是仁德了嗎。孔已回答辦這件事很難,說這件事豈能不難(這句話意在言外)。

義理: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把他的煩惱說給別人聽,不外乎希望別人幫他代辦或幫他出主意。但當別人也無能為力,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時,這樣真的是在為難別人,甚至有時把事弄得更糟。

基於這樣的原則,難為之事,不會對不對的人或在不對的時機說出。子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引申:《史記》記載「司馬牛多言而躁」,言多必失,孔子用意應該示希望他能靜下心來想想怎麼辦,而不是指凡事都要悶在心理。諸葛亮曾經說過「險躁則不能理性」,心浮氣躁不可能理性的看待一件事情,而往往會流於情緒用事。

仁德之道需要切己省察才能有所得,心思一直往外看,實在是與仁德之道背道而馳。孔子在回答他仁德之道時,也點醒他現在的問題,希望他先靜下來想想,而不是試圖從別人的意見中,得到答案。

3樓:冼曼雁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樓:諾之舟

不知你問的什麼?請摘錄原文。

論語十二章中第三章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5樓:半路遇到狗

你看下是不是這個。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啟示】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12章裡面的第三章孔子告訴了我們怎麼樣的道理

6樓:瀟嘎嘎嘎喔

子曰:「吾十有五bai而志於學,三十du而立,四十而不惑zhi,五十而知dao

天命,六十而耳專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屬.」《為政》

這個嗎?說的是:孔子說:

「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掌握了知識而不致迷惑,五十歲瞭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論語中的有關富貴的語句,論語十二章中輪述對待富貴的態度的句子是

子曰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孔子說 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用,快樂無窮,樂趣就在其中了。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擇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貴,是非常可恥的事。這種富貴,對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聚散不定,不值得留戀。 何之荷 富德胡秉言 富貴有德心,寬...

根據論語十二則編個對聯,關於論語十二章的對聯請幫找答案

上聯 朝聞道夕死可矣 下聯 今而後吾知免夫。上聯語出 論語 里仁 意思是 早上明白知曉了真理,要我當晚死去也可以。下聯語出 論語 泰伯 意思是 從今以後,我才曉得自己的身體會免於毀傷了。仁義禮智信乃成事之本 溫良恭儉讓是立身之需 關於論語十二章的對聯請幫找答案 三省吾身能正己 溫故知新可為師 學而常...

論語十則中的通假字及解釋,論語十二章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你可以去看七年級 語文教材全解 上,上面都有的,很全,我上課都用它,學生也是聽的明白。由,誨女知之乎 的女,通 汝 指你的意思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的 是知也 的知,通 智 指智慧,聰明的意思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的說,通 悅 指愉快的意思 不亦說乎 說 通 悅 愉悅,高興 是知也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