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繪製地圖的

時間 2021-10-14 20:41:20

1樓:笑書神俠

古人以前如何繪製平面地圖呢?

我國古代就有地圖的繪製,以下是三國時期到元代的幾個代表性演進史。由敘述中可以得知古人測量繪製地圖的方法。

我國在宋代也有航海圖繪製的能力,當然,元代之後的科學更是發展迅速(比如說,混天地動儀,可測量天文)。而在同時期的外國科學發展也是很神妙的…(比如說,荷蘭人駕船繞行臺灣繪製的臺灣全圖)。

………………………………………………………………………………………

第一部測算專著——《海島算經》

《海島算經》是三國時期(西元三世紀)的數學家劉徽所著。他在為《九章算術》作注時,寫了《重差》一卷,附於該書之後。

唐代數學家李淳風將《重差》單列出來,取名《海島算經》,並列為我國古代的數學經典《算經十書》之一。該書全部9個算例均涉及測高望遠及其計算問題。9個算例分別是:

測量海島的高度(望海島),測量山上的松樹的高度(望鬆),測量城市的大小(望邑),測量澗谷的深度(望谷),居高測量地面上塔樓的高度(望樓),測量河流的寬度(望波口),測量清水潭的深度(望清淵),從山上測量湖塘的寬度(望津),從山上測量一座城市的大小(臨邑)。

為解決這些問題,劉徽提出了重表法、連索法和累距法等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這些方法歸結到一點,就是重差測量術。重差測量術是藉助矩、表、繩的簡單測量工具,依據相似直角三角形對應邊成比例的內在關係,進行測高、望遠、量深的理論和方法。

在劉徽之前,趙爽在為《周髀算經》作注時曾作日高圖,首先提出了重差測量理論。而劉徽在《海島算經》中活用重差理論,巧妙地提出了多種具體的測量和計算方法,把重差測量理論推廣開來。

《海島算經》是一部影響久遠的測算專著。它所詳細揭示的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成為古代測量的基本依據,為實現直接測量(步量或丈量)向間接測量的飛躍架起了橋樑。直到今天,重差測量理論和方法在某些場合仍有借鑑意義。

什麼是「製圖六體」

製圖六體,是晉代製圖學家裴秀提出的繪製地圖的六條原則。

裴秀(西元224~271年)字秀彥,河東聞喜(今屬山西省)人,晉武帝時官司空,後任宰相。他根據「六軍所經,地域遠近,山川險易,徵路迂直」,校驗了魏國留下的舊圖。

由於舊圖繪製粗略,加之地名改變,他在門客京相璠的幫助下,編制了我國最早的地圖集——《禹貢地域圖》、《地形方文圖》。他總結了前人制圖經驗,提出了地圖製圖的六條原則,即「製圖六體」:一為「分率」,用以反映面積、長寬之比例,即今之比例尺;二為「準望」,用以確定地貌、地物彼此間的相互方位關係;三為「道裡」,用以確定兩地之間道路的距離;四為「高下」,即相對高程;五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六為「迂直」,即實地高低起伏與圖上距離的換算。

裴秀認為,製圖六體是相互聯絡的,在地圖製作中極為重要。地圖如果只有圖形而沒有分率,就無法進行實地和圖上距離的比較和量測;如果按比例尺繪圖,不考慮準望,那麼在這一處的地圖精度還可以,在其他地方就會有偏差;有了方位而無道裡,就不知圖上各居民地之間的遠近,就如山海阻隔不能相通;有了距離,而不測高下,不知山的坡度大小,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地圖同樣精度不高,不能應用。

這六條原則的綜合運用正確地解決了地圖比例尺、方位、距離及其改化問題。所以製圖六體成為我國明代以前地圖製圖學理論的基礎,在我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計裡畫方

「計裡畫方」,是按比例尺繪製地圖的一種方法。繪圖時,先在圖上佈滿方格,方格中邊長代表實地裡數,相當於現代地形圖上的方裡網格;然後按方格繪製地圖內容,以保證一定的準確性。據文字記載,此法始於我國晉代裴秀提出的 「製圖六體」原則,他曾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地形方丈圖》。

唐代賈耽,以每寸折百里的比例編制了《海內華夷圖》。北宋沈括,以二寸折百里編制了《天下州縣圖》(又稱《守令圖》)。元代朱思本,用計裡畫方的方法繪製的全國地圖——《輿地圖》,精確性超過前人。

此法沿用1500餘年,直到清初,在我國和世界地圖製圖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元代郭守敬在測繪上的建樹

郭守敬在測繪上作出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創的以我國沿海海平面作為水準測量的基準面。當時,郭守敬曾經從河套東頭的孟門山(今陝西宜川至山西吉縣一帶)起,順中條山往東,沿黃河故道測量地形,掌握了大河之北縱橫數百里地區內地勢起伏的變化。

這是在黃河中游的一次大面積地形測量。大面積測量必須解決各區域性測量資料的統一歸化問題。據《元朝名臣事略》記載,郭守敬「又嘗以海平面較京師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謂汴梁之水去海甚遠,其流峻急,而京師之水去海至近,其流且緩,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學,其不可得也」。

這是我國史書上第一次記載利用海平面作為基準來建立統一的高程系統,創立了「海拔」這一科學概念。這一工作,對於測量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是我國大面積測量發展到一定水平所孕育出的傑出科學成果。

直到今日,世界各國的區域性測量,其水準測量成果均歸化到以海岸某點的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的高程系統中去。我國現就採用青島港驗潮站歷年記錄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為基準面,並在青島設有水準原點,全國的高程均以此為基準。這一科學方法。

仍將繼續沿用。

2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沒有經緯度之分,但也是登高而觀而繪製,多以河流、山川為參照,再具體按比例標出城池、村鎮、道路、渡口等標誌性地點!一般都是先繪製出大致上的河流走向和山脈趨勢,在根據比例標出標誌性的地點,再繪製出連線的道路,再標出各個地名。雖然其地形並非百分百的吻合但與實際上的地理位置也相差無幾,對古人來講,地圖多是用來行軍打仗的,所以不會標出太多的地方。

3樓:淮南狂士

古人繪製的地圖基本都是臆造出來的``別聽他們瞎吹什麼方法``

裴秀據說是中國地圖業的開山祖師爺``我看過他的什麼地域圖``整一個鬼畫符``瞎畫一器```同時期的歐洲人也差不多``居然把陸地的形狀畫成了一個女人``我靠``想像力夠絕!!

4樓:

現在由於科技迅速的發展,繪製地圖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了。有衛星,有飛機。而古時候,繪製一張地圖,可能要耗費一個人半生的心血。

古時候,人們只能靠駕車,騎馬去慢慢一步步的探索未知的地方。所以古時候的地圖不叫地圖,叫輿圖,為什麼叫輿圖呢。因為輿代表車廂和車輛的意思。

古人繪製題圖只能靠自己人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對未知領域的進進出出,憑藉著幾種簡單的定位裝置,和自己的印象來繪製地圖。

中國的古人們,繪製地圖的畫法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以山川為基準的地圖。第二種,以河流,水流為基準的地圖。第三種,就是按比例大小繪製的地圖。

《史記·夏本紀》裡「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是文字記載最早的測繪工作。《周禮·地官司徒》的記載說明周代有了地圖和掌管地圖的官職。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長沙國的地形圖,駐軍圖,城邑圖,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詳實的地圖。

魏晉時,劉徽撰《海島六經》闡述了求海島高度和距離的各種測量方法。西晉的裴秀主持編制了《地形方丈圖》和《禹貢地域圖》,並總結提出了分率,準望,道里,高下,方斜,迂直的「製圖六體」,奠定了中國古代製圖的理論基礎。 公元400年發明的記裡鼓車就是用來測量距離的。

5樓:福良材風柏

貌似中國的地圖是一代代積累出來的,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不多,多數就是秀才。

大多數的應該是收集很多的書籍,相關地誌,引據經典,然後調取周圍的地域資料。整合而來。

其實,中國的地圖也是比較抽象的,很像山水畫形式很不準確

只有大概方位

古代人用什麼刮鬍子,古代人如何刮鬍子

古代人都是留鬍子的 古人一般從成年開始留鬍子,成年的標準在朝是不一樣的,漢朝是16歲,唐朝開始是18歲,後來改為22歲。留鬍子按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的儒家道義是不該剪的,但是沒有幾個人真正一背子不剪頭髮也不剪鬍子,留的拖到地上。所以古人的習俗是,鬍子和頭髮不能沒來由的隨意破壞,但日常修剪...

古代人的字號是怎么定的,古代人的字號是怎麼定的

古代人在本名之外,大多另有字,這風氣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普遍了。禮記 曲禮上 稱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貴族男子二十歲時 成年 行加冠之儀而取表字,女子出嫁 成年 之時可以盤發插笄 簪子 了,也要取字 故後來亦稱女子許嫁為 字 如 待字,字人,等等。看起來,這取字的規矩最初是囿於上層社會...

古代人在夏天如何用冰呢,古代人夏天怎麼製冰的

冰塊是20世紀才有的東西,我覺得以前的人都是不用冰塊兒的,因為他們不怕熱,而且那個年代冰塊非常少。我覺得古代人也是非常聰明的,他們知道冰塊兒是可以儲存的,而且在特別炎熱的時候可以拿出來降溫。其實無論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比較怕熱的,所以他們會專門研究一個方法來抵抗夏天的炎熱,所以他們會使用冰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