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格物

時間 2022-04-09 21:55:24

1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1:窮究事物的道理

例:格物致知

2:糾正人的行為

格」,最早見於甲骨文,本義:「格,長條兒」,樹木的長枝條,所以,從「木」,「各」聲,由此派生出多義:1)「到」、「至」之意;2)因「到」、「至」而「感通」;3)「糾正」;4)「窮究」,此義即是「格物」之本義,也就是「推就事物的原理」之義。

在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格物致知是一個重要概念,其最早出自於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當時的「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養方法有關。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水平,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從宋代 理學家程頤開始,「格物致知」便作為認識論的重要問題討論。他認為「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窮其理,格物的途徑主要是讀書討論,應事接物之類。做法「須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後脫然自有貫通處」。

在這個從逐漸積累到豁然貫通的過程中,含有關於人類認識的一些合理觀點。

朱熹在程頤思想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認識論及其方法。他說,知在我,理在物,這我、物之別,就是其「主賓之辨」,認為連結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方法就是「格物致知」。朱熹訓格為至、為盡,至:

謂究至事物之理;盡:有窮盡之意。他訓物為事,其範圍極廣,既包括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亦包括心理現象和道德行為規範,「格物」就是窮盡事物之理。

他認為格物的途徑有多端,上至無極、太極,下至微小的一草一木、一昆蟲,皆有理,都要去格,物的理窮得愈多,我之知也愈廣。由格物到致知,有一個從積累有漸到豁然貫通的過程。朱熹認為,「要貫通,必須花工夫,格一物、理會一事都要窮盡,由近及遠,由淺而深,由粗到精。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成四節次第,重重而入,層層而進」,「窮理須窮究得盡,得其**是表也,見得深奧是裡也」。人們必須經過這樣由表及裡的認識過程,才能達到對理的體認。

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現象並昇華為道理 強調系統的認識

比如,年輕時王陽明信奉朱熹的格物窮理的學說。所謂格物,按照朱熹的理論,就是看一個東西發呆,直到悟出所謂的道來。今天格一物,明天格一物,自然能悟出天道。

年輕的王守仁於是就在自家花園看一根竹子發呆,他父親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參悟聖人之道,結果又把老父氣得半死。王守仁格竹子格個了三天,什麼也沒有格出來,倒是因為淋雨害了場大病。從此他開始對朱熹的學說產生懷疑,最終自成一家,創立了心學,這是後話了。

這個事件就是中國哲學史上有名的「守仁格竹」。

3樓:內厝沃

格物致知 這個是儒家的,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哎呀~說白了就是不按照原理知道事情嘛。就是凡事都實踐後知道原理。

格物就是不懂得問題窮究到懂。

比如:你不會開電視,你就買書研究,問人,冥思苦想的弄懂。

4樓:杜鯨

說那麼多廢話幹什麼,格物就是實踐,明白沒有。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 格物 與 致知 ...

格物論事是什麼意思

少跟俺來這套 意思就是 打破砂鍋問到底。格物窮理,格物 推究事物的道理 窮理 追尋事物的究竟,指窮究事物的原委 道理。格物 指 格物窮理 格物也就是 至 物,與事物直接接觸而窮究其中之理,窮 理是格物的目的,格猶窮也,物猶理也,猶曰窮其理而已矣 遺書 卷二十五 格物之要,在於就待人接物的具體人事中,...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像它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