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兩句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哪個朝代

時間 2022-09-22 05:00:10

1樓:匿名使用者

出之唐代的虞世南《蟬》,原詩為: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而「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本詩的點睛之筆。大意為:

蟬的鳴叫聲悠揚達遠是因為它處在高處,而不是憑藉秋風的傳送。作者向人們表達一個主旨: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是哪個朝代的一人?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出自唐初詩人虞世南的《蟬》

《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沈德潛說:

「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3樓:抖落晨星

出自唐代詩人虞世南《蟬》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在這首詩中虞世南以蟬的形象,表現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

「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哪一首詩?作者是誰?是什麼朝代的?詩句是什麼意思?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朝代是誰什麼意思寫一篇研

4樓:大漠孤煙直在哪

出自唐代詩人虞世南《蟬》詩:「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籍秋風.」在這首詩中虞世南以蟬的形象,表現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

首句「垂緌飲清露」,「緌」是古人結在頷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鬚,形狀好象下垂的冠纓,故說「垂緌」.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棲高飲露,故說「飲清露」.這一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處處含比興象徵.

「垂緌」暗示顯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這顯貴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筆下,卻把它們統一在「垂緌飲清露」的形象中了.這「貴」與「清」的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筆意頗為巧妙.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聲之遠傳.梧桐是高樹,著一「疏」字,更見其枝幹的高挺清拔,且與末句「秋風」相應.「流響」狀蟬聲的長鳴不已,悅耳動聽,著一「出」字,把蟬聲傳送的意態形象化了,彷彿使人感受到蟬聲的響度與力度.

這一句雖只寫聲,但讀者從中卻可想見人格化了的蟬那種清華雋朗的高標逸韻.有了這一句對蟬聲遠傳的生動描寫,三四兩句的發揮才字字有根.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篇比興寄託的點睛之筆.它是在上兩句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詩的議論.蟬聲遠傳,一般人往往以為是藉助於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別有會心,強調這是由於「居高」而自能致遠.

這種獨特的感受蘊含一個真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例如權勢地位、有力者的幫助),自能聲名遠播,正象曹丕在《典論.**》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

」這裡所突出強調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兩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應,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美和高度自信,表現出一種雍容不迫的風度氣韻.唐太宗曾經屢次稱賞虞世南的「五絕」(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詩人筆下的人格化的「蟬」,可能帶有自況的意味吧.

沈德潛說:「詠蟬者每詠其聲,此獨尊其品格.」(《唐詩別裁》)這確是一語破的之論.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作者、朝代、出自哪首詩、意思。

5樓:巴薩之諾坎普

蟬虞世南【唐代】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本意:蟬的聲音能夠傳得遠是因為它身在高處,而不是依賴秋風的散播。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的作者,朝代

6樓:小夕陽丶

這句詩出自唐代初唐時詩人虞世南的《蟬》。全詩是:「垂縷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全詩的意思是:蟬飲著清純的露水,從高大的梧桐樹上發出叫聲。

蟬因身居高處,聲音自然能夠傳得很遠,並不是藉助秋風吹送。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表達了這兩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麼的感情

7樓:

是指蟬的鳴叫響亮不是應為秋風的緣故,而是自己站在高處,所以才傳的遠。表現出作者的清高脫俗,不為外物所影響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首詩的作者是誰

風 處於高處發出的聲音自然就遠了 並非是借了秋風的力量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託,具有濃郁的象徵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 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關鍵要把握住蟬的某...

敏而好學是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摘自 論語 公冶長篇 解釋 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 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給他諡號叫 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 論語 作者孔子。論語 公冶長 孔子。子曰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出自 論語。公治長第五篇。敏而好學 聰敏勤勉而好學。敏而...

「楊柳岸,曉風殘月」出自哪首詩?作者是誰?

柳永 雨霖鈴 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摧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 晚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柳永 宋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