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大意和意境,杜甫春望描繪的意境

時間 2022-10-17 04:30:48

1樓:落風的旋律

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題解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至德二載(757)。詩人當時為安史叛軍所俘,身陷長安。

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生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

句解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來了,長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首聯從大處著眼,為悲壯之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悽然。

自然規律不會因時勢的變化而改易,眼前人事和永恆時空的對比,使詩人更強烈地感覺著內心的荒涼寂寞,以至於所見只剩下山河草木,一片空廓。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說:「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

」此聯明為寫景,實為抒情,寄情於物,託感於景。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籤》稱讚這一聯: 「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百代而下,當無復繼。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不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頷聯從小處落筆,情因景生,景隨情移,其含義有兩種解說:一說這是對比寫法,詩人為國家殘破和親人離別而傷愁,所以看見繁花爛漫,反使之痛苦流淚,聽到鳥鳴也感到心驚。

另一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都是為了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其比喻之妙,實為少見,司馬光《溫公續詩話》評曰:「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訊難得,一信抵得上萬兩**。頸聯上句寫戰事長久,下句寫音訊隔絕。雖是說自己,但準確概括了戰亂之中親人盼望平安訊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因而後來成為表達人們在亂離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語。

郁達夫《奉贈》詩之五:「一紙家書抵萬金,少陵此語感人深。」「連三月」,從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安史亂起到《春望》寫作時,正好過了兩個三月,所以說是「連三月」。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髮越搔越短,頭髮脫落,既短又少,簡直不能插簪。前一聯寫了憂國憂家之愁,這一聯寫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頭」因愁而生,「搔」,即抓撓,表示心緒煩亂。

「更短」,言愁的程度越來越深。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添一層悲愁。明末王嗣奭《杜臆》說:

「落句方思濟世,而自傷其老。」「渾欲」,簡直要。「簪」,古人用來綰定髮髻或冠的長針,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

評解這是一首意蘊深沉的愛國憂民的名作,其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全詩不過四十字,但讀來耐人尋味。

詩的前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前兩聯以「望」字統攝,詩人俯瞻仰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其中的頸聯,因道出了當時和後人在同類境遇中的共同感受,遂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杜甫春望描繪的意境

2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滿意請採納呦

《春望》的主要內容

3樓:小月兒在雲中

《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著悽苦哀思。

一、古詩原文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二、白話譯文

國家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裡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擴充套件資料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軍攻陷潼關,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是為唐肅宗,改元至德。

杜甫聞訊,即將家屬安頓在都州,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解送至長安,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肅宗至德二年(756)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5樓:匿名使用者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譯文: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

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

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   愁緒纏繞,白髮愈搔愈短。頭髮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6樓:契瓴

是詩句嗎?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意思就是當時的社會動盪不安,皇朝處於風雨飄渺之中,朝野荒廢,兵荒馬亂。春天之時城旁盡是茂盛野草,一派荒涼。一切景物在詩人的眼中都是透露著濃重的哀愁的。

對家鄉的思念,對國家未來,對人民生活的擔憂使得詩人萬分愁苦,青絲化白髮,心中鬱結的惆悵久久不能散發。

7樓:匿名使用者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楊炯的《從軍行》閱讀答案? 1.詩中述說軍情緊急的是哪一句?杜甫《春望》中哪一句與此句意境相似? 2.七.

8樓:匿名使用者

1-1烽火照西京

1-2.烽火連三月

9樓:滕凌霜

1.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2.自己想

《春望》頷聯賞析,杜甫春望賞析首聯,頸聯,頷聯,尾聯各寫出什麼

布吉島該叫啥 春望 頷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賞析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 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 恨別 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

《春望》的首聯描寫的什麼,春望首聯寫詩人春望所見,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陶然藍可 寫春城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訊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 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 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 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

對杜甫春望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錯誤的答案是 c 錯因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是作者感傷國事,面對繁花,不禁涕淚四濺,親人離散,鳥鳴驚心,反覺增加離恨。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表明詩人感時之深,恨別之切。擬人手法是正確的,但答案中的 久別家人的深沉感情 就是不對的了,體現著以情感的是在後兩聯。望採納o o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