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驗論的知行觀是什麼?「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論是什麼?

時間 2025-04-30 00:00:05

「致良知」的「知行合一」論是什麼?

1樓:易書科技

王守仁晚年用「致良知」三個字概括他的心學,用「良知」來取代「心」。他說:「良知者,心之本體。

《傳習錄》中)這樣,「心」就超越了感性因素,成為更加純粹的「心即理」。因為良知純然是「天理」的體觀,是至善的,又是人們先天具備的。所以不能在良知之外求天理。

因此,王陽明認為要達到對內心良知的體認和擴充,只須從自己的心上用功,不需像朱熹那樣窮格天下之物。他說:「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

《傳習錄》上)在他看來,事事物物之理均由我心良知中推演出來,只要把良知推致到萬物上,萬物就有了理。

那麼,如何才能致良知呢?王守仁也講「致知必在於格物」(《大學問》),而格物是「意之所在便是物」(《傳習錄》上)。這就把人的認識物件限定在人的意識範圍之內了。

而且,他還把人的行包容在知之中,強調「行」如何去符合「知」,從而提出「知行合一」論。他以「知」比喻水,水向下流是水的屬性,即「行」,水的屬性也就是流,所以,行即知。他說:

知,猶水也,人心之無不知,猶水之無不就下也」(卷八);又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卷二)他還舉孝弟為例說:

某人知孝弟,是因為某人已經行孝行弟;如果講孝弟的話,而不行孝弟,是不能稱之為孝弟的。」這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強調「躬行出真知」(卷一)、「知行並進之功」(卷二)和「在事上磨鍊」(卷三)等,更有其合理的核心。

但他把「一念發動處」視為行的「知行合一」論,完全把行納人知的範疇,實際上取消了知與行的界限,用知來包容行,這在認識論上有其片面性。但其目的在「破心中賊」,是為徹底清除潛伏在人心中惡的念頭,表現了對統治階級的不滿和反抗意識。這點是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他說:「我今說個知行合一,正要人曉得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了。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頭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

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傳習錄》下)這在政治上說,有其進步的一面。

心學家們在理論上斷言「盡心」即可「知天」,這樣,心和天也就內在地聯絡成一體了。由此,「心」也就同「天」一樣成為哲學的乙個範疇了,而且這「心」一提出來便一步登「天」了。因為「心即理」,人心就是天理,那麼「天人合一」自然也就成為中國哲學的特色之一了。

本來屬於人的「心」,也連於天了,因而中國哲學是頂天而立的哲學,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諧(xié)的哲學。

2樓:萬事亨通陳老師

回答1、致良知的意思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

語出《孟子·盡心上》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

2、知行合一是指客體順應主體,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實踐,知與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來吞併行,認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來吞併知,認為行便是知。

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來的,即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在現實中運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於道德修養、道德實踐方面的。擴。

致良知 和「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封疆大吏 1 致良知的意思是 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 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良知 是 知是知非 的 知 致 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語出 孟子 盡心上 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2 知行合一是指...

什麼是致良知,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什麼意思?

輕靈觸動 致良知是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出處 孟子 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白話譯文 孟子說 人不用學習就能的,是良能 不用思考就知道的,是良知。解釋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 功夫與本體融為一體。良知前冠一 致 字,恰如其分 恰到...

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知行觀”,如何理解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知 瞭解知道後再下步 行 在知的前提下,就具體去踐行 觀 實踐完後反思總結。 認知論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它們是相互滲透的一個理論整體,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我國現代教育重要的教育思潮之一。陶行知的 生活教育 有下面兩層意思 一是說教育是 於我們身邊的生活,教育也是在社會之中 二是說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