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故事《天時地利,不如人和》
1樓:得書文化
戰國時期,遊陸旦戰爭接連不斷,孟子就經常談起打仗的事。
一次,公孫丑問孟子:
在您看來,打勝仗的主要條件是什麼呢?」
孟子捋捋鬍鬚,說:
依我看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乙個方圓只有五十悉譽裡的小國,它的都城不過三里的內城,七里的外城。大隊人馬把他它團團圍住,四面攻擊,就是不能攻破。
兵力充足,又四面攻擊,總是佔著天時吧,為什麼不能取勝呢?就是因為那座城修得堅固,這些就是天時不如地利。再比如,乙個國家,城牆高大堅固,城壕也寬闊水深,它的軍隊盔甲堅韌,兵器鋒利,糧食也很充足。
哪知道,守城的兵士缺乏鬥志,敵人剛開始進攻,就棄城逃跑了。這說明地利不如人和神擾,人和就是民心,就是士氣呀!所以,要取得勝利,就要得民心才行。
所以我常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意思。
公孫丑聽了,十分佩服地說:
先生講的,是一條永恆的真理呀!」
天時不如地利,表達孟子怎樣的思想
2樓:端木吟天
天、地、人三者的關係問題古往今來都是人們所關注的。三 者到底誰最重要也就成了人們議論的話題。如我們在註釋中所引,荀子曾經從農業生產的角度論述過天時、地利、人和的問題。
但 他並沒有區分誰重要誰不重要,而是三者不是並重,最重要的是人和。
孟子在這裡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 和之間關係,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 之,"天時"又次之。
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貫思想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係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這就把問題從軍事引向了政治,實際 上又回到了他那"老生常談"的"仁政"話題。
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也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所以,閉關鎖國是沒有出路的。要改革,要開放,要提高自己的國力,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會"得道者多助",多助到了極點,全天下 的老百姓都會順從歸服。
那就必然會出現孔子所說的那種情況 --"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論語子路》各國人士都來申請留學,申請經商,甚至攜帶妻子兒女前來申請移民定居 **還用得著"封疆之界"呢?只怕是趕也趕不走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就這樣成了名言,以至於我們現今(21世紀)在還常常用它來評價國際關係,譴責霸權主義者。 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同樣是名言,而且, 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 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 性的。
所謂"人心齊,泰山移。"誰說"人和"不是最重要的呢?
孟子兩章 孟子認為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因是
3樓:天際一尾雲
天時」指的是「有利於作戰的天氣和時令」,「地利」指的是「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人和」指的是「民心所向,內部團結」。這其中「人和」更為重要。因為「天時」「地利」是客觀條件,外在的。
而「人和」是主觀的,內在的。
良好的時機是可以創造的,惡劣的環境是可以改變的,而一旦喪失良好的人群合作關係,我們只能走向失敗。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已能有這樣的遠見卓識,是相當了不起的。
我們應當看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密不可分,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其重要位置的主次先後也會發生變化。因此,不宜把三者割裂甚至對立起來,對哪一方更重要也不能做絕對化一成不變的理解。
《孟子》的散文特色是什麼啊?
4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作品藝術特點:
1)在當時孟子有『好辯』之稱。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現出高超的論辯藝術。a.
善於抓住對方心理,因勢利導,誘其就範。b.採用迂迴戰術,先設好圈套,讓對方鑽進去,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
如他批評齊宣王未治理好國家的時候,就是通過講了個故事,引出二問,讓齊宣王無法回答。c.先通過設問,使對方暴露其理論弱點,當找到突破口之後,再發動猛烈反擊。
如他針對其老師許行的觀點,通過設問,充分地暴露了許行觀點的不切實際。d.孟子還有些正面的議論,能夠圍繞中心觀點,嚴謹細密地論述。
如天時地不如地利、魚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氣勢強勁,生動體現了作者的鮮明個性,具有強烈的救世責任感。
2)善用譬喻見長,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於現實生活,平易通俗而又發人深省。如揠苗助長、緣木求魚等。
3)語言淺顯自然又明快暢達。辭不迫切而意已獨至。有口語特點,又帶有強烈的感情和氣勢。
5樓:匿名使用者
1.長於辯論。
2.感情充沛,氣勢逼人。
3.善用比喻、寓言。
6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散文有不少特色,首先是刻畫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書中對只圖享樂,而又妄想稱霸的齊宣王;對平時不行「仁政」,到關鍵的時刻施一點小恩小惠就沾沾自喜的梁惠王都刻畫得淋漓盡至。
其次是雄辯,孟子的散文特別顯示了靈活多樣的論辯方法。他針對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物身份開展辯論,逗引對方,掌握主動,由遠而近,步步緊逼,層層推理,運用犀利的語言,嚴密的邏輯力量,把自己的觀點闡發得非常透徹,確實有「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的氣勢。
其三是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全書運用比喻不下千處。而且每處都給人以「辭不迫切,而意以獨至」的感覺。
他的比喻多種多樣,方法自如,毫無牽強造作之感。有的用寓言故事來喻,有的用事物來喻;有的用三言兩語,有的是乙個小故事。其中以《揠苗助長》、《奕秋誨棋》、《以五十步笑百步》、《挾泰山以超北海》等富於哲理,尤為生動。
至於《孟子》散文富有鼓動性,詼諧風趣,戲劇性的對話等都是被後人所稱道的。
《孟子》的散文特色是什麼啊?
7樓:高永懋
善用排比,說服力強。
為什麼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孟子觀點的具體體現
之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是孟子觀點的具體體現,可以從以下幾點看出 1 孟子 前372年 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 待考證,一說字子車或子居 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 孟子 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
天時不如地利中孟子提出了什麼觀點
這篇短文一開頭就提出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這一觀點,指明 人和 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人和 就是下文說的 多助 和 天下順之 即人民的支援和擁護,這反映了孟子 民貴君輕 的政治思想。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 天時 地利 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 不如 強調了 人...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什麼意思
金牛咲 意思是 孟子說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 內部團結。出自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選自 孟子 公孫丑下 原文選段 孟子曰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 然而不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