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如何對待孟子的性善說和荀子的性惡說
1樓:
摘要。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雖然在人性的觀點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主張通過教育來改造人與社會。可見,這兩種人性論的最終落腳點仍然是「人皆向善」。
孟子所謂的人性是指人的社會本質屬性,荀子所謂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屬性。孟荀對人性的理解各執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對人的自身本質的認識上都包含著真理的顆粒。
親~這道題由我來,打字需要一點時間,還請您耐心等待一下~孟子的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雖然在人性的觀點上有所不同,但是都是主張通過教育來改造人與社亮碼會。可見,這兩種人性論的最終落腳點仍含搏然是「人皆向善」。孟子所謂的人性是指人的社會本質屬性,荀子所謂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屬性。
孟荀對人性的理解各執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對敬老哪人的自身本質的認識上都包含著真理的顆粒。
荀子和孟子對人性的思考有著哪些共同之處?
2樓:龍源期刊網
孟子「性善論」與荀子「性惡論」的相同點。(1)人性論的出發點都是片面的。孟子認為人天生就是善良的。
惡的出現,是因為人性在後天的培養上沒有將「四端」開發出來。荀子則認為人性是單純的惡,人天生的有各種慾望,這些慾望就是惡的根源。人之所以能表現出善行是後天教育和禮法約束的結果。
2)都重視環境的作用。孟子認為「四心和四德」的開發要依靠後天的環境。若乙個人成長於好的環境中,就能喚出他人性生而固有的善念,並且使得這種善念發揚光大。
最終使人成為聖人。反之,人們就會產生惡行。荀子認為人的生理需求和無止盡的慾望是產生惡的根源,但可以通過後天的改造和修行達到理想的人格。
人通過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可以讓自然本性得到有效的遏制,使人的善性得到昇華。(3)人性論中都蘊含平等的思想。荀子認為聖人和普通人的人性都是一樣的。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平等的思想,只不過這種平等思想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但是在_時具有歷史進步意義。荀子和孟子在其人性論中所孕育的樸素平等思想,就是當時地主階級革命必然發生並且能取得勝利的有力保障。[3](4)人性觀的根本目的相同。
孟子主性善,他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盡行而樂於行善,這勢必會帶來社會的安定團結,天下太平。荀子主張性惡,他想使人化性起偽而勉於行善。所以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
為什麼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
3樓:龍源期刊網
孟子「性善說」與荀子「性惡說」的理論分歧的產生原因。
一)立論基礎不同。孟子是以人的社會道德屬性作為其「性善論」的立論基礎,他認為告子提出的「生之謂性塌衝」實際上抹殺了人與動物植物的不同之處,在他看來,人性就是人不同於動物之處,與純自然的動物性不同,人性更多的是與人的社會屬性相關,進而達到道德層面的本性之意,並最終可以將人性歸結為人道。孟子性善論的核心是他的「良知說」具體表現為人人皆有的「四心」——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而荀子則是以人的自然屬性作為立論的基礎,以人的本能為性,他將其劃分為「感官本能、生理慾望、心理反應」三大部分。立論基礎的不同是兩種理論的根本區別所在。
二)內在含義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是「天所與我者」,「我固有之」,「人皆有之」,即對應的超越義、內具義、普遍義,他眼中的人性是人們先天所有的,是不可改造的。荀子則說「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性者,本質材樸也」,即對應的自然義、生就義、_樸義,並且這些人性是可改造的,而且鼓勵人們對其加以改造是人性更具有社會意義。
三)善的**不同。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也就是善是人本天生具有的,不必加以後天改造生成。而荀子則不同,他鼓勵對人性進行後天改造,經過改造的人性就不再是真正的人性,而是「偽」。
偽的本意是「巧芹人為」,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善」是後天環境和教化學習的結果,「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才,謂之偽」 。先天賦予的「性」和後天學事的「偽」是一對矛盾,要解決矛盾通過「化性起偽」,就是通過學、事而改變「性」。
性」和「偽」是對立統一的,「無性則偽無所加,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只有做到「性偽合,然後聖人之名一」孝衫畢 。
四)實踐的解釋不同。孟子由性善論得出「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則得出「塗之人可以為禹」 的結論,不過兩者看似一致,卻有著內在的不同之處。其一,道德實踐的目的不同,孟子主張修善的核心是「擴而充之」,找回失去的善端;而荀子則認為修善是為了除掉人的惡性,人為地去培養善心,即「化性而起偽」。
其二,道德實踐過程的不同,孟子認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找回善心,因而主張順著人性擴充;荀子則認為修善的主要目的是要除掉惡性,建立善性,因此主張逆著人性去修善。
都在說人性,荀子與孟子誰更高明?
4樓:網友
孟子和荀子對於人性的看法都是非常不同的,因為原本兩人就是從不同面去看待人性得。其實人性就是人的品格,乙個人擁有優秀的品格,才能看未來走的更遠,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所以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
5樓:諗輕
我個人認為是孟子更為高明一些,因為他比較主張順其自然,解放了人的天性,看到了一種豁達的境地,所以很高明。
6樓:難掩的喜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荀子更高明,因為他懂得束縛人們,讓人具有道德,這一點很高尚,體現了人的價值,所以高明。
7樓:娛樂之星星星果
我覺得孟子更高明,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8樓:九天老瑟
孟子更高明,所以孟子聖名遠播,而荀子已經鮮為人知,原因如下,一,孟子的「心性論」為引導人們一心向善提供了理論基礎,而荀子的「性惡論」為人心向惡提供了藉口和依據;二,人們會因為孟子的「心性論」追求理想人格,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荀子的「性惡論」把人類與使用本能的動物等同起來。
論述孟子、荀子的人性觀
9樓:崇夏烏豫
戰國時期孟子提出的一種人性論。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通過每乙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荀子性惡論則認為人性只限於食色、喜怒、好惡、利慾等情緒慾望,不論「君子」「小人」都一樣。所以荀子說:「人之生也固小人。
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惡」.至於仁義,則是由後天所學、所行、所為而獲得的。
10樓:哲視界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王德峰教授講座。
荀子和孟子對人性的思考有著哪些共同之處?
11樓:北京創典文化
荀子和孟子對人性的思考有許多共同之處,二人都認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與後天的影響沒有關係。荀子這樣說: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雖然荀子強調性惡的一面,但他並沒有說人性都是惡的,相反,他一再論述,人性中有非惡的一面。
孔子和孟子各是怎麼樣的人,孔子與孟子是怎樣一個人
雨後荷塘月色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農曆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農曆二月十一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 今山東曲阜東南陬城 人,漢族。英文 confucius,kung tze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孔子不但是我...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享受恐懼,人為什麼有恐懼感?
答題解疑 恐懼快樂的人恐懼的往往不是快樂,而是背後的懲罰。根據心理學家研究,人一生所有行為的目的不過是兩個,即遠離痛苦,獲得快樂。快樂是人的一生不可多得的正面反饋,為此要忍受很多無聊 折磨 酸楚 悲傷 憤怒等等諸多負面的情緒和感受,所以難能可貴,本應因快樂而欣喜,所以很難理解,為什麼有的人會感到恐懼...
為什麼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都喜歡獨處
靜觀娛樂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他們總是獨來獨往,他們不喜歡在公共場合說話,他們總是覺得自己在他人面前羞於開口,他們在面對眾人的時候,可能覺得自己想要找個地縫鑽進去。首先,打不開心扉。有社交恐懼症的人,他們是打不開自己的心扉的,他們總是把自己關閉在一扇窄門裡面。膽怯與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