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何解?

時間 2025-06-17 05:35:21

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橡帆是最前舉小,可以嗎慧如碧?」

2樓:匿名使用者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秋水>>的第2段層遞修辭說明了什麼道理??

3樓:太山一毫芒

【原文】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1),時無止(2),分無常(3),終始無故(4)。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曏今故(6),故遙而不悶(7),掇而不跂(8),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說(10),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12)?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譯文】河神說:「這樣,那麼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嗎?」

海神回答:「不可以。萬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得與失的稟分沒有不變的常規,事物的終結和起始也沒有定因。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觀察事物從不侷限於一隅,因而體積小卻不看作就是少,體積大卻不看作就是多,這是因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窮盡的;證驗並明察古往今來的各種情況,因而壽命久遠卻不感到厭倦,生命只在近前卻不會企求壽延,這是因為知道時間的推移是沒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虛的規律,因而有所得卻不歡欣喜悅,有所失也不悔恨憂愁,這是因為知道得與失的稟分是沒有定規的;明瞭生與死之間猶如一條沒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於世間不會倍加歡喜,死離人世不覺禍患加身,這是因為知道終了和起始是不會一成不變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識,遠遠不如他所不知道的東西多,他生存的時間,也遠遠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時間長;用極為有限的智慧去**沒有窮盡的境域,所以內心迷亂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來,又怎麼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為細小的限度呢?

又怎麼知道天與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引申意:確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極其不易,說明認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總體的無窮性所影響。

找一句關於老師的古文

4樓:網友

愚以為:欲覓如此立意之古文,難矣。

所以者何?古人尊師、尊長,崇尚嚴師故耳。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所謂師徒如父子,所謂父為子綱,欲師之不嚴,可乎?

閣下不過為校規、師訓所束縛,自由受限,倍感身心疲憊,欲以古人之文駁斥今之嚴師校訓耳。誠如是,則大可不必,兄如有大才,應能在這有限的束縛下遊刃有餘,若似此區區小縛,尚且難以釋懷,日後又將以何上駁國家法度?

殷殷肺腑,君三思之。

5樓:手機使用者

一群傻子,全是來騙分的,《國語》。

《莊子-秋水》這篇文章大說明了乙個什麼哲理?

6樓:網友

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學問是無止境的,因為宇宙是無窮大的,人在宇宙中顯得很渺小,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出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它體現了莊子的哲學思想。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翻譯成漢語快點

加油奮鬥再加油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翻譯成現代漢語是 小事用心學習了卻丟棄了大的重要的道理,我沒看出來他有明智的地方。出自 師說 作於唐貞元十八年 公元802年 韓愈任四門博士時,這篇文章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師說 是一篇說明教師的重要作用 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的論說文。此文抨擊...

為什麼流速大壓強小而不是壓強大?

年,伯努利通過無數次實驗,發現了 邊界層表面效應 流體速度加快時。物體與流體接觸的介面上的壓力會減小,反之壓力會增加。為紀念這位科學家的貢獻,這一發現被稱為 伯努利效應 伯努利效應適用於包括氣體在內的一切流體,是流體作穩定流動時的基本現象之一,反映出流體的壓強與流速的關係。比如,管道內有一穩定流動的...

,而換手率低。有時換手率大,而量比卻小。為什麼?

換手率 是指單位時間內,某一 累計成交量與可交易量之間的比率。換手率的數值越大,不僅說明交投的活躍,還表明交易者之間換手的充分程度。從中能區分出換手率高是因為主力要出貨,還是主力準備拉抬是很重要的。量比 是衡量相對成交量的指標。它是開市後每分鐘的平均成交量與過去5個交易日每分鐘平均成交量之比。當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