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修行人應有的心態,學佛人該有的心態和觀念

時間 2025-07-23 16:15:09

學佛人該有的心態和觀念

1樓:亞浩科技

淡泊明志。智悲光尊者說過:乙個凡夫眾生,如果吃穿等樣樣俱全,在佛法沒有成就之前,魔法已經成就了。所謂的魔法,魔就是障礙、磨難的意思。

我們眾生其實都是在追求磨難,不是在追求解脫。因為我們追求的東西,都是把自己束縛起來的——追求財、追求名、追求家庭的幸福和安樂。當然,追求這些不為過,問題是我們貪心太大,好了還想好,多了還想多,無休止地去追求,不知道停下來,一生只是為了名聞利養而忙,這樣名聞利養就成了我們的束縛、我們的磨難。

仲敦巴尊者也經常喃喃自語地提醒自己:我是希求解脫者,莫為名聞利養縛。我想這句話,大家應該經常念念,我們也都是希求解脫者,也都不要為名聞利養所束縛。

碰到什麼事情,我們應該迅速地、從容地、華麗地轉身,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都是解脫的障礙,都是生死的束縛,沒有了更好。我們要有這種面對人生的勇氣。什麼東西有了,那就好好地用,利用它自利利他,而不貪著。

現在人的觀念就是,缺一點就不好,他怎麼能修行呢,怎麼能放下呢?真正的修行就意味著,面對我們世俗的名聞利養,就用這種很簡單的心態去面對——沒有更好。

寧靜致遠。學佛,說白了就是一種超然的意氣、一種淡然的心境,對什麼事情都不放在心上。該盡的責任自己盡到,該遇到的困難自己努力克服掉,在堅韌中用一種灑落的心胸做人做事。

你有這種胸懷和勇氣才好學佛,沒有這種胸懷和意氣,就會整天哀哀怨怨、苦苦惱惱、顛顛倒倒,一點小事就繞不出來、轉不過去,這怎麼學佛?

其實我們學習大乘佛法,大在**?心大。什麼事情都看得開、看得破、想得通,遇到什麼時候都能夠從容地轉身,不為世俗的名聞利養所罣礙、所束縛,就是用這種心境去學佛。

這才是乙個學佛人最該有的心態和觀念,沒有這種觀念和心態,你學什麼法門都得不到利益。

真正的修行者該具備的必要心態

2樓:胡柳煙

修行者偈語。

不借助神秘主義吸引惶恐無依的人;不對人講似是而非的道理,模稜兩可的話;不濫用別人給的信任,不濫施同情;不炫耀知見,不恐懼未知;不自找藉口,不為說服自己;不去利用,也不被利用;不造神,不迷信;不求心安理得,不圓滑世故;不刻意,不著痕跡。

胡柳煙。

學佛人修行中遇到不同心態不同思維的對境時我們如何有包容心海涵心,日常如何

3樓:

學佛人修行中遇到不同心態不同思維的對境時我們如何有包容心海涵心,日常如何。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佛說:

一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佛說:萬法緣生,皆系緣分!

偶然的相遇,驀然回首,註定了彼此的一生,只為了眼光交會的剎那。佛說:緣起即滅,緣生已空。

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

佛說:讓我普渡芸芸眾生。佛說:

世間萬物皆空。唯其空,便能包容萬物。佛說:

佛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無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佛說:千燈萬盞,不如心燈一盞。佛說:

人就是苦今生修來生。佛說: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

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佛說:這世間,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諸多煩惱,煩惱無以排遣故有心結,人就陷入「無明」狀態中,從而造下種種惑業。

佛說:放下紅塵之事得人間大道!好淬鍊舍利子得正菩提!

渾忘世間一切煩惱。風聲,雨聲,一世的相思。涅磐,頓悟,一世的禪鋒。

佛說:萬物皆無常,有生必有滅;不執著於生滅,心便能寂靜不起念,而得到永恆的喜樂。人因企求永遠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說: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產生了痛苦!

由自我的觀點產生了過去、未來,產生了好、壞、順、逆,人一直活在企盼與慾望中。當小我消失變成無我時,那滴海水即溶入了海洋而得到了自在。佛說:

不可因傳說而信以為真;不可因經典所載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傳統而信以為真;不可因合乎邏輯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根據哲理而信以為真;不可因權威而信以為真。人藉著自己一生的實踐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佛說:

地獄在**?地獄在我們的身心裡。我們由於慾望難以滿足,而產生貪慾之渴與憎恨不滿之火,焚燒我們的身心。

期求解脫之道的人,亦必須遠離慾望之火。就像揹負號草的人見到野火須走避一樣。

學佛人的修行階段

4樓:新科技

1.三十而立:要立志,好好地離苦得樂,學佛學法。 可以理解為學佛的初始階段,剛開始接觸佛法,發現佛法的深奧和不可思議,發心此生要好好修行,學懂佛理,並應用於實踐中。

2.四十不惑:不迷惑被人間的慾望所纏繞,大膽地走出煩惱,不貪,不嗔,不恨。

可以理解為學佛的第二階段,修自身。第一階段要立志要好好學佛,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佛理的學習,有了一定基礎後,在第二階段去應用佛法遠離我們的「見思惑」,遠離人間的慾望,並要勇敢地走出煩惱,走出貪嗔痴,消業障,提公升境界。而一般沒有修行的人,在這個階段就是明白了社會,明白了自己,明白了人與人之間的複雜。

3.五十知天命:要知道趕快修行了,趕快去幫助別人了,因為留給你幫助別人的時間不多了,留給自己改變自己心態的時間也不多了,留給我們懺悔的時間也不多了。

這個階段就是第三階段,從小乘佛法走向大乘佛法,在上乙個階段,我們自身的業障已經消除一部分,境界也得到了提公升,下一階段就是去如何去更好地幫助到有緣眾生。我們需抓緊時間,學佛修心念經,積累功德,幫助別人。

4.六十耳順:看透生命,知道名利帶不走,生命很短暫。

要想到自己未來的歸宿,要知道自己的境界在**。 這個階段就是再一次明確自己的目標,初學佛時,立志,現在就是發願。經過前幾階段的修行,我們要覺察自己的境界在**,目標的境界又是在**,去不斷地提公升境界。

如何做呢?就是念經、許願、放生、多做功德、幫助別人,眾善奉行、諸惡莫作。

5.七十古來稀:順其自然,隨遇而安。

實際上到了七十,應該知道好好修身養性,好好唸經,好好地理解佛法。 這個時候的理解佛法,更是經過了這一輩子的修行,現在去向內修,迴歸自身。深刻理解佛法佛理。

我們每個人接觸到佛法的機緣不同,有七十多歲的老媽奶剛開始接觸佛法,也有二十多歲的大學生有了佛緣要修行,但修行都是有階段,無論是幾歲接觸到佛法,我們應該知道每個階段要如何去修,如何去克服魔障、修心修行。

禪修時保持的心態

5樓:星座家

道偉法師開示搜行賀】

以下提供六點技巧以支援止觀修世派行者選用:

1、不評判地接納:練習者保持純然的覺察,而不對種種身心經驗如感受、想法、身體感覺等做好或壞的評判和取捨,如實觀照並面對此刻的情境與身心狀態,不加以排斥與抓取,坦然地接納它。

2、保持耐性、耐心和堪忍的毅力:對身心的種種狀態和外在環境,能持以平常心,與之和平共處。

3、懷抱初心:懷抱赤子般的初心,面對每乙個當下發生的情境,保有新鮮、好奇和開放的心態,不用成見與固有、陳舊的習慣來做反應,這種警覺心對修行者很重要。

4、信心與安心:對練習禪坐觀修,保有信心和興趣、自許,相信功夫時機成熟,相應的結果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生命的智慧象春來花自開般地得到實現,而現實生活的種種,都是最好的安排。

5、無特定期待的精進心:不苛求結果、或某種特定的經驗,放下刻意的努力和希求,只是處於當下的觀修,覺察帶早當下此刻的鮮活狀態。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若起精進心,是妄非精進;若能心不妄,精進無有涯。

也是這層意思。

6、放下執著:伴隨練習的深入,及正念力、定力的昇華,你會發現自己對過去已經發生的情境,不那麼執著了,貪戀也釋然放下了,只安住在生命當下狀態中,純粹地經驗寂靜、清涼的狀態。

學佛了,修行了,學佛修行,怎樣能得到真實受用

相忘於江湖之中 怕沒有用,有生就有死,本來就不可避免,你要明白真正的自我是沒有生死的,生死只是一個外在階段性的表像,就等於是換衣服,衣服破了舊了就換一件,學佛修行,就是要回歸到這個本體,超越生死,既然本身就是為了解決生死問題,你又為何要去怕? i小人 學佛就是修行?誰他喵的告訴你的,而且恐懼死亡是很...

學佛後會不會看破紅塵,學佛修行一定要看破紅塵嗎

紅塵不看自破,假人不滅自亡,一切有為虛妄,萬法不住無人,想要執著不得,於中無一可取,人人天天撈月,最終身散盡還,此身非你所有,如浪借水而現,動相實無我性,動中實無得法。 煩惱即菩提 看破紅塵不容易呢?要開悟才行,不是隻要學佛就可以。 不學佛照樣看破紅塵,不是沒有看破,是沒有去看就是了。如果真心實意學...

修行最重要的是什麼,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修行最大的障礙又是什麼?

野佬 找一個有真正法脈且修行有成的法師給你傳法,像給你這乾柴點個火一樣。在佛教中這被稱為傳薪,之後你再念佛就會事半功倍。現在廟裡都是光頭,有法脈的和尚已經快絕種了。不過 有願則有緣。誠心找還是能找到的。 品牌打造祕籍 只有搶佔先機,你才能成功 唸佛不是為了感應,老師讓孩子唸書主要是為了讓他們記住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