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的「要」是意思,文言文中還有這個字與「要」的意思相近

時間 2021-09-04 19:33:09

1樓:王仕節

《桃花源記》中,「便要還家」的「要」是邀請的意思,文言文中還有延這個字與「要」的意思相近.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2樓:吳安德

「要」是通假字,它通「邀」,是「邀請」的意思。

3樓:雀瑤愚雨凝

古今異義  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妻子(古義:(兩個人)妻子和兒女;今義:(一個人)對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絕境(古義: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鮮美【古義:鮮嫩而美麗(多指植物);今義:滋味好】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四通八達;今義:各種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不足(古義:不值得、不必;今義:不夠)

間隔(古義:斷絕來往; 今義:兩個地方分隔開)

儼然(古義:整齊的樣子;

今義:形容很像)

緣(古義:沿著

;今義:延長.延伸)

津(古義:渡口。問津指探訪。 今義:口液)

外人(古義:特指桃花源外的人;今義:局外人)

如此(古義:像這樣;今義:這樣)

彷彿(古義:隱隱約約;今義:似乎,好像)

開朗(古義:地方開闊,光線充足;今義:樂觀,暢快)

志(古義:做標記;今義:志氣)

詞類活用  異: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對…感到詫異。

前:方位名詞作狀語,向前。

窮:形容詞用作動詞,(窮盡,走到盡頭。)

焉:兼詞,「於之」,即「從這裡」。

志:做標記,動詞。

未果,果:名詞作動詞,實現

一詞多義  舍:便舍船(捨棄

)屋舍儼然(房子)

尋:尋向所志(尋找)

尋病終(不久)

志:處處志之(做標記)

尋向所志(做的標記)

中:中無雜樹(中間)

晉太元中(年間)

其中往來種作(裡面)

其:其中往來種作(代詞,代指桃花源)

餘人各復延至其家(代詞,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多詞一義  文中出現了三對詞都是一個意思,這種詞類叫做多詞一義。有:'便要還家",「要」(通假字)和"餘人各復延至其家",「延」都是"邀請"的意思;"緣溪行」,「緣」與「便扶向路」,「扶」都是「沿著」的意思;「悉如外人」,「悉」和「鹹來問訊」,「鹹」,還有「皆出酒食」,「皆」都是「都」的意思。

"不足為外人道也",「道」與「此中人語云」,「語」都是「說」的意思

同義詞都——1)悉:悉如外人

2)皆:皆嘆惋

3)鹹:鹹來問訊

4)並:並怡然自樂

5)具:具答之

沿------1)緣:緣溪行

2)扶:便扶向路

邀請——1)要:便要還家

2)延: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通假字  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具答之(具通「俱」,完全,詳盡。)

古漢語句式  1)判斷句

例: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也」表判斷。句意: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

在本文中,主要表現在省主語和省賓語。

省主語:

例一: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是「〈小口〉彷彿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個小洞口,〈小口裡面〉好像有些光亮。)

例二:便舍船,從口入。(是「〈漁人〉便舍船,從口入」的省略。句意:〈漁人〉就丟下船,從洞口進去。)

本文省略主語有多處,如:「(小口)初極狹,才通人。」「(武陵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其中,(人們)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中人)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漁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村中人)皆嘆惋。」翻譯時一併補出。

省賓語:

例一:問所從來(是「聞之所從來」的省略。「之」代「漁人」。句意:問〈漁人〉從**來。)

賞析文章開端,先以美好閒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兒,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鬥角。

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訊息:

原來歸根結蒂,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當然,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幹家庭(三代同堂),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從「男女」、「黃髮」、「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筆法,以一個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

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

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

便要還家 「 要」的意思?

4樓:小貝貝老師

便要還家的 「 要」意思是:邀請。

要拼音:yào 、yāo

釋義:要yào(一ㄠˋ)

1、索取:要賬。要價。

2、希望,想:要強。要好。

3、請求:她要我給她讀報。

4、重大,值得重視的:重要。要人。要領。綱要。要言不煩。

5、應該,必須:須要。

6、將(jiāng):將要。快要。

7、如果,倘若:要是。

8、表選擇:要麼。要不。要不然。

要yāo(一ㄠ)

1、求,有所倚仗而強求:要求。要挾。

2、同「邀」,約請;邀請。

3、同「邀」,中途攔截。

漢字筆畫:

1、要素[yào sù]

構成事物的必要因素。

2、要塞[yào sài]

構築永久性工事進行長期堅守的國防戰略要地。通常配置專門守備部隊、較強的火器和充足的儲備物資。

3、要訣[yào jué]

重要的訣竅。

4、要聞[yào wén]

重要的新聞。

5、大要[dà yào]

主要的內容;概要。

6、撮要[cuō yào]

摘取要點。

5樓:匿名使用者

要通「邀」,邀請。我們學過是《桃花源記》裡的把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通假字有?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句式(省略句,倒裝句,判斷句)呢?

6樓:曉龍

一、通假字:「便要還家」:要通「邀」,邀請。

二、古今異義:

1、鮮美:古義:顏色鮮豔美麗。今義:食物味道好。

2、交通:古義:交錯相通。今義:運輸事業。

3、問訊:古義:詢問訊息。今義:問;問候。

4、妻子:古義:妻子和兒女。今義:男子的配偶

5、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義:走投無路的境地。

6、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三、詞類活用:

1、異:對…感到奇怪,形容詞用為動詞的意動用法。

2、窮:窮盡,走到盡頭, 。形容詞用作動詞

3、志:做標記,名詞作動詞。

4、果:實現,名詞作動詞。

四、一詞多義:

1、尋:

動詞,尋找。

副詞「不久」。

2、舍:

動詞,捨棄。

名詞,「房屋」。

「中間」。

五、句式:

1、判斷句: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

白話譯文:南陽劉子驥是高尚的名士。

2、省略句: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白話譯文:桃源中人看見漁人,於是很驚奇,問漁人從**來,(漁人)詳盡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菜。

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白話譯文: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他順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美麗,落花紛紛的散在地上。

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詫異,繼續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源地,於是便出現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裡彷彿有點光亮。於是他下了船,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

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

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的。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

老人和小孩們個個都安適愉快,自得其樂。

此文出自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寫作背景: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

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重點詞,文言文《桃花源記》重點字詞解釋及翻譯

太元 公元376 396年,晉孝武帝年號。是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第二個年號,共計21年。武陵 晉郡名,治所在今湖南常德一帶。緣 循,沿著。落英 墜落的花瓣 繽紛 繁多而紛亂的樣子。異 驚異,詫異。這裡的意思是 對 感到詫異 窮其林 走到那片林子的盡頭。窮,盡。盡 盡頭。才 僅。才通人 僅容一人通過。豁...

桃花源記中的古今異義,桃花源記中延的古今異義

1 無論 古義 不要說,更不必說 今義 多為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2 妻子 古義 妻子和兒女 今義 對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稱呼,指妻子 3 絕境 古義 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義 沒有出路的境地 4 鮮美 古義 顏色鮮豔美麗 今義 指食物的新鮮美味 5 交通 古義 交錯相通 今義 運輸事業 6 不足...

關於《桃花源記》的文學常識,關於《桃花源記》的文學常識

加爾基 桃花源記 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記 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 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 約365 427 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號五柳先生,潯陽人 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人 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