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中的 克己復禮為人 地思想對現代人生有什麼意義,誰知道嗎

時間 2025-05-15 01:55:59

1樓:匿名使用者

那念配麼怎樣才能算仁呢?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顏淵》)也就是說,只有剋制自己,讓言行符合禮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天下的人就會讚許你為仁人了。

可見「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修身」、「克己」的結果。當然孔子還提出仁德的外在標準,這就是「剛、毅、木、訥近仁。」(子路》)即剛強、果斷、質樸、語言謙虛的人接近於仁德。

同時他還提出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即:「恭、寬、信、敏、惠」(《陽貨》)。即恭梁漏謹、寬厚、信實、勤敏、慈惠。

他說,對人恭謹就不會招致侮辱,待人寬厚就橡高爛會得到大家擁護,交往信實別人就會信任,做事勤敏就會取得成功,給人慈惠就能夠很好使喚民眾。孔子說能實行這五種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孔子主張的「克己復禮」對現代人有什麼積極意義?

2樓:網友

克己復禮是說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原句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意思是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只要一天能這樣,便見天下盡歸入我心之仁了。為仁完全由自己,哪在外人啊!我覺得對現代人的克己不僅僅是對剋制金錢的慾望或其他慾望而言的,而是從多方面,比如言行舉止,所以對社會人的品行,社會安定都有一些積極意義吧。

3樓:紅雲戀

意思是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周禮。

意義: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很多人都想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更滋潤點,但是「克己復禮」卻告訴大家要剋制自己,因為自己一旦胡作非為,很可能會影響別人的正常生活。

孔子的著名主張「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4樓:

克己復禮。

讀音:kè jǐ fù lǐ

釋義:克:能。

能使自己品行提公升,才可能達到「禮」(西周之禮)。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復周禮為己任,並把克己復禮稱之為仁。顏淵向孔子詢問什麼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做出了這種解釋。

因此,可以把克己復禮視為孔子早年對仁的定義。

近義詞:嚴於律己。

出處:《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論語~克己復禮

5樓:鬼邪少

孔子對禮是高度重視,「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克己復禮為仁。』』從建設理想社會的角度,孔子提出禮的層次性規範化理論,「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君子,代表國家行政人員及研究學問的知識分子。他們的規範性行為是義:忠於職守,清廉為政,學問澤人。

他們的義,在於謀取社會民生之大義和大利。小人,從事社會生產勞動階層的人員,他們立足本職去謀利,實質為社會增添財富。國家富足,民生康裕,直接動力源是小人利。

在一定規範條件下的小人利,也是社會民生的大義和大利。提出禮的層次規範化理論,在文化史上孔子是第一人,理論上的應用、社會實踐的歷史沿流,已成儒學不易之義理,直至現今,仍然有存在之光輝。禮的層次規範化原理只會出現在孔子及儒學的理論中,決不會出現在老莊的道家體系中,也不會出現在佛教體系裡,世界觀體系及精神境覺決定其思想體系的優劣。

6樓:小元寶

侷限性是限制人的積極能動性。

出自《論語》卷六 顏淵第十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意思是:不合符禮教的話不能看,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聽,不合符禮教的東西不能說,不合符禮教的事不能做。這是四個消極的規範,就是從眼睛、耳朵、嘴巴、身體嚴格的管束自己,由外在規範,薰陶自己。

儒家所說的「克己復禮」在今天是否有借鑑意義?

7樓:孟子我的湯呢

是指自我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培養。關於「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復禮為仁」。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應剋制自己不正當的慾望、衝動情緒和不正確的言行,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範(即「禮」的規定)。作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無言、非禮勿動」,使自己的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規定,即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要求。孔子一貫主張以禮馭情,以禮約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評感情用事,不能剋制衝動的鹵莽行為。

他對學生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論語 顏淵》)指出不能剋制一時衝動往往會幹出傷害自己和親人的蠢事,這是很不明智的。

他還說:「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論語 陽貨》)意思是說,只好武勇,不愛學習就不能以禮馭情,容易感情用事,難免闖禍。

在自我修養的六個環節中,孔子對「克己」看得比較重,認為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按禮的要求來剋制、約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為君子,全社會也就可以弘揚仁道,實現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論語 顏淵》)

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是歷久彌新、萬古常青的,是有著無限的生命力的。不光在今天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即使在將來也會產生深遠的教育意義,中華傳統文化是何等的光輝燦爛呀!

8樓:網友

有的。克己復禮:己即己之私慾,禮即理。

即克服自己的私慾而歸復天理天理在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做乙個決定前先問問自己的心該不該。這就是為什麼是復,而不是學,原有而失之謂之復。克己復禮:

己即己之私慾,禮即理。即克服自己的私慾而歸復天理。天理在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做乙個決定前先問問自己的心該不該。

這就是為什麼是復,而不是學,原有而失之謂之復。

9樓:鄭宜忠

什麼叫克都不懂,克是剋制嗎?剋制你自己什麼東東了?這個東東能量這麼大,能讓你復不成禮了?

禮是周朝官制,即整個**地方政權架構,你那麼厲害,把身上什麼東東克一下,就能建立乙個**加比方政權整個架構?你到底是人還是鬼?

10樓:教授不專教書呢

復古是沒出路的,包頭鬼帶著十八世紀的頭巾,難道能適應當今的時勢?

11樓:笑看愚學愚萬夫

你是想讓中國再回到封建社會嗎?又出來鼓吹儒家學說?歷史的更替還說明不了什麼嗎?

國家太平了,儒家出來禍亂,國家有難了,儒家卻沒影了。你不會說抗日戰爭是儒家學者打勝的吧?從古至今,開國皇帝好像也沒有儒家學者吧?

12樓:大碗寬面

儒家的人生觀是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學者們對於人生問題的關注始終貫穿於儒家哲學之始終,儒家的人生觀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容和極為珍貴的理論價值。它的許多思想內容和原則在進入21世紀的今天依然在左右和影響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13樓:轉身回眸之間

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禮」為西周之禮)。「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出自《論語·顏淵》: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於理,這個在我們現在也是有一定意義的,只有剋制才能使人冷靜客觀,不至於做出什麼後悔的決定。

14樓:孟子我的湯呢嘛

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但通過教化、反省,使人能認識慾望的危害,自反而縮,一方面從內心深處給慾望加一把鎖,另一方面則從人際情感出發將之昇華為責任與家國情懷。將有限的物質慾望昇華為無限的精神追求,即所謂的孔顏之樂。

所以克己復禮就應當是在內剋制自己的慾望,以仁義昇華之;在外以禮樂約束之。而第二種解釋反而要拋棄外在約束。

15樓:這很撩妹

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須相應改造主觀世界,即處理好人類自身的內在矛盾才能使個體的思想行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要。這就不僅要求進行社會教化,即通過教師傳道來使人們接受「仁」的思想和「禮」的約束;而且也要求每個人進行自我修養,使「仁」逐漸成為每個人的潛在意識,使「禮」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這樣,才能使人人都成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達到大同世界的要求。

為此,以孔孟為代表的先秦儒家根據「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設計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養理論與方法,以便每個人隨時瞭解和剋制自己內心的思想與情緒,實現人格的自我完善。

16樓:恰檸檬一號選手

有的,克己復禮」是強迫自己遵行各種禮法,這是仁的內在修煉方法。「愛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處,相敬相愛,這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因為遵行各種禮法,所以表現得彬彬有禮、敦厚可親,能夠跟所有人和睦相處、相敬相愛。

當所有人都接受了儒學的教化,並且都達到自覺遵行各種禮法的境界,那麼世界大同就實現了。不過這明顯是一種理想,近乎於永遠不可能實現。所以儒家的仁,永遠都是在路上,只能努力去踐行,儘量去接近。

孔子在另一部儒學經典《中庸》提到:「力行近於仁」,就是這個意思。

17樓:來自布魯塞爾雙瞳剪水的銀柳

告誡我們心性修養應以集體為重心的原則。也就是說,當個人的慾望和社會公允的行為規範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剋制個人慾望,而選擇社會規範。承認個人慾望與社會規範之間存在著衝突的一面。

遵守社會公允的禮儀制度,常常需要剋制自己。克,表明了對自身慾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慾望和社會規範不是完全統一的。

論語~克己復禮

18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克己復禮: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為西周之禮,「克己復禮」是達到仁的境界的修養方法源巧,現用來形容,剋制自己,踐行禮儀。能使自己品行提公升。

出處:出自《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粗燃:「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近義詞:嚴於律己。

例句:小官公謹忠信,克己復禮,奉公雹凳鍵守法,正直無私。

什麼是「克己復禮」?「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做到呢?

名稱 克己復禮。拼音 k j f l 解釋 克 剋制。儒家指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 禮 克己復禮 是什麼意思?怎樣才能做到呢?克己復禮 用今日得話說,便是人不僅把自己的想法壓著,別亂來亂來 還需要讓自身的情形合乎禮儀知識規定,不走歪路捷路。在 論語 顏淵 中記述,顏淵問老師孟子什麼叫 仁?孟子回應...

“克己復禮”是什麼意思

克己復禮 這是孔子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出自 論語 顏淵 一章 顏淵問仁。子曰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 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有一次孔子的 顏回請教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孔子...

請問《論語》裡關於「禮」的名句有哪些

三井獸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子曰 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夏曰 賢賢易色 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子曰 君子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