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譯問題 「若猶未也,階之為禍」一句中「階」做兩種解釋都能說得通,求鑑定

時間 2022-05-27 18:30:09

1樓:手機使用者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烹宜,翔雁燔宜。」竟鬥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上面這則寓言是說:從前,有個看到大雁飛翔的人,拿起弓箭打算把它射下來,說:「射下來後就煮著吃。

」他的弟弟說:「行動舒緩的雁應該煮著吃,善於飛翔的雁應該烤著吃。」兄弟倆爭吵不休,就一同到社伯那裡去分辨是非曲直。

社伯要他們將雁一分為二:一半煮,一半烤。等到他們再去找雁,雁已凌空高飛,無影無蹤了。

射雁和吃雁,自然是先射下來才能談得上吃雁。寓言中兩兄弟事情還沒有做,就在那裡爭論如何吃雁了,而且爭論得不可開交,竟至於到社伯那裡打官司。等到社伯提出了兩個人都能接受的烹燔各半的折衷方案時,大雁早已飛得無影無蹤了。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做一切事情都應該抓住時機,當機立斷,說幹就幹。如果只是為一些不切實際的問題爭論不休,互相扯皮,坐失良機,那麼什麼事也做不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因猶豫不決,錯失了很多機會,有的人錯過了可以改變自己人生軌跡的機遇,有的人錯過了升遷發財的機會,有很多機會可遇而不可求,錯過了也就錯過了,永遠不會再來。

2樓:檻外隱士

你好!「階"的本意是兩座小山丘之間的小塊地方。

3樓:貞勝一明

階原始意義應該是階梯。階梯是一級一級上,禍是一點一點的發展成。

看語境的不同,由階引申為由,由此,也通。

翻譯古文.

4樓:匿名使用者

您所說的話,我也有同感。楊子號稱「為我(自私)」,即使拔一根汗毛可以讓天下得利也不做。墨子主張「兼愛」,即使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能讓天下得利,也在所不惜。

慼慼:心動的樣子。

5樓:匿名使用者

沒見過,我在 這裡留下痕跡,有人回答你,我好知道答案,借你寶地用一下

古文解釋

6樓:大海的居民

老馬識途:《韓非子.說林上》說,管仲跟隨齊桓公攻打孤竹,春天去冬天回來,迷了路.

管仲說:"老馬之智可用也."就讓原來的馬走在前頭果然找到了路.

比喻有經驗的人對事情比較熟悉.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歧路亡羊:歧路:岔路;亡:丟失。因岔路太多無法追尋而丟失了羊。比喻事物複雜多變,沒有正確的方向就會誤入歧途。

出自《列子·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畫龍點睛:原形容樑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自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雲:『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雲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塞翁失馬:塞:邊界險要之處;翁:老頭。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人皆賀之。…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葉公好龍:葉公:春秋時楚國貴族,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比喻口頭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並不真愛好。

出自漢·劉向《新序·雜事》記載: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器物上刻著龍,房屋上也畫著龍。真龍知道了,來到葉公家裡,把頭探進窗子。葉公一見,嚇得拔腿就跑。

一鳴驚人:鳴:鳥叫。一叫就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出自《韓非子·喻老》:「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古文解釋翻譯

7樓:匿名使用者

(傳三十·十三)鄭國的子皮把政權交給子產,子產辭謝說:「國家小而逼近大國,家族龐大而受寵的人又多,我不能治理好。」子皮說:

「虎率領他們聽從,誰敢觸犯您?您好好地輔助國政吧。國家不在於小,小國能夠事奉大國,國家就可以不受逼迫了。

」子產治理政事,有事情要伯石去辦,贈送給他城邑,子太叔說:「國家是大家的國家,為什麼獨給他送東西?」子產說:

「要沒有慾望確實是難的。使他們都滿足慾望,去辦他們的事情而取得成功。這不是我的成功,難道是別人的成功嗎?

對城邑有什麼愛惜的,它會跑到**去?」子太叔說:「四方鄰國將怎麼看待?

」子產說:「這樣做不是為了互相違背,而是為了互相順從,四方的鄰國對我們有什麼可責備的?《鄭書》有這樣的話:

『安定國家,一定要優先照顧大族。』姑且先照顧大族,再看它歸向何處。」不久,伯石恐懼而把封邑歸還,最終子產還是把城邑給了他。

伯有死了以後,鄭簡公讓太史去命令伯石做卿,伯石辭謝。太史退出,伯石又請求太史重新發布命令,命令下來了再次辭謝。像這樣一連三次,這才接受策書入朝拜謝。

子產因此討厭伯石的為人,但擔心他作亂,就讓他居於比自己低一級的地位。

子產讓城市和鄉村有所區別,上下尊卑各有職責,田土四界有水溝,廬舍和耕地能互相適應。對卿大夫中忠誠儉樸的,聽從他,親近他;驕傲奢侈的,推翻他。豐卷準備祭祀,請求獵取祭品。

子產不答應,說:「只有國君祭祀才用新獵取的野獸,一般人只要大致足夠就可以了。」豐卷生氣,退出以後就召集士兵。

子產準備逃亡到晉國,子皮阻止他而驅逐了豐卷。豐捲逃亡到晉國,子產請求不要沒收他的田地住宅,三年以後讓豐捲回國復位,把他的田地住宅和一切收入都退還給他。子產參與政事一年,人們歌唱道:

「計算我的家產而收財物稅,丈量我的耕地而徵收田稅。誰殺死子產,我就幫助他。」到了三年,又歌唱道:

「我有子弟,子產教誨;我有土田,子產使之增產。萬一子產逝世誰來接替他呢?」

8樓:剛語心改卿

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中的「大事」吧

大事就是大事,和今天的意思一樣。整句的意思就是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太守問羅敷,能和我同乘一輛車嗎?謝就是問的意思

9樓:繁禮齋嬋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於南方,席而啖菱,並角入口。或曰:「啖菱須去殼。

」其人自護所短,曰:「我非不知,並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後山,何地不有!

」翻譯:北方人生來不認識菱角的,(有個北方人)在南方當官,酒席上吃菱角,連角殼一起放進口裡。有的人(就)說:

「吃菱角必須去掉殼。」那人自己護短,說:「我不是不知道,連殼一起吃的原因是,想用來清熱。

」有人問道:「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

「前山後山,什麼地方沒有!」

仕於南方的仕什麼意思?

仕:官,做官

席上啖菱的啖是什麼意思?

啖:吃。如生啖其肉

或曰:「啖菱須去殼。」的或什麼意思?

或:有人

其人自護其短什麼意思?

短:缺點,這裡指自己的無知

10樓:圭時芳改嫻

楊子的鄰居掉了一隻羊,於是帶著他的人,又請楊子的兒子一起去追趕羊。楊子說:「哈哈,掉了一隻羊罷了,為什麼要這麼多人去找尋呢?

鄰人說:「有許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們回來了。

楊子問:「找到羊了嗎?」鄰人回答道:

「逃跑了。」楊子說:「怎麼會逃跑了呢?

」鄰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條路上去了。所以就回來了。」

文言文翻譯

古文翻譯 10

11樓:

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題。(2023年北京高考試題)

邴原十一歲而喪父,家貧,早孤①。鄰有書舍②,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

「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

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

」答曰:「無錢資。」師曰:

「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③。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自在童齔④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遊學,詣安丘⑤孫崧。

崧辭曰:「君鄉里鄭君⑥,君知之乎?」原答曰:

「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鉤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

君乃舍之,躡屐⑦千里,所謂以鄭為東家丘⑧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⑨不同。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有入海而採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君謂僕以鄭為東家丘,君以僕為西家愚夫邪?」崧辭謝⑩焉。又曰:

「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

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為求師啟學,志高者通,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書何為哉?乃藏書於家而行。(《三國志》卷十一注)

注 ①孤,指幼年喪父。②書舍,即學堂。③「夫書者」「欲書可耳」與「遂就書」中三個「書」字都作「學」解。

這是極不常用的意思,似不見於先秦古書。耳,此處表示一種肯定的語氣,不常用。④齔,兒童換齒。

童齔,此處即指兒童。嶷(nì),年幼聰明。⑤安丘,地名。

⑥鄭君,指東漢末的大學者鄭玄。⑦躡屐,穿鞋。因為古人出門才穿鞋,所以說「躡屐千里」,就是遠行千里的意思。

⑧東家丘,孔子的西鄰不識孔子之賢,鄙稱孔子為「東家丘」。文中用這個典故來比喻不識自己身邊的賢人。⑨規,此處是求的意思。

所規即所求,這是不常用的義項。⑩辭謝,承認錯誤,道歉。這也是不常用的義項。

以書相分,此處及下文的「分」是「介」的錯字(詳見吳金華著《三國志校詁》,江蘇古籍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第79、80頁)。以書相介,就是寫了一封介紹信。此處的「書」是書信的意思,理解為書籍是錯誤的。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 哀:悲傷

b.崧辭曰 辭:推託

c.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 識:見識

d.君乃舍之 乃:就

答案b解析a句的「哀」是感到哀傷的意思;c句的「識」是記住的意思;d句中的「乃」是轉折連詞,可譯作「卻」。加粗的詞語都是應當而且必須讀懂的詞語,儘管難度不大,但也有考查價值。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部分與現代漢語的意義完全不同的一項是( )

a.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 b.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

c.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 d.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

答案a解析a句的「具有」是「俱有」,即全都有,與現代漢語中「具有」的意義完全不同;b句的「涕零」是流淚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如「感激涕零」;c句的「鄉里」是同鄉的意思,現在「鄉里」仍含有這個意思;d句的「交遊」是交朋友的意思,這個意義今天還在使用。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原過其旁而泣

子路拱而立

b.一則羨其不孤

秦貪,負其強

c.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d.當以書相分

斧斤以時入山林

答案 c

解析c組的「之」都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用法;a組兩個「而」都用作連詞,意義和用法不同,「原過其旁而泣」的「而」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子路拱而立」的「而」表示方式和狀態;b組兩個「其」都是代詞,「一則羨其不孤」的「其」代他們,「秦貪,負其強」的「其」代自己;d組「當以書相分」的「以」是「用」的意思,「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是「依照、按照」的意思。

4.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師)於是遂就書。

b.(師)金玉其行。

c.君似不知(鄭君)而日然者。

d.(原)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答案c解析 這道題目著眼於句子含義的理解。a句的主語應當是邴原,b句的主語仍然是邴原,d句的主語應當是孫崧。

5.下列對原文的敘述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邴原童年喪父,家境貧寒,因而時常感傷哭泣。

b.邴原舍鄭君而求學於孫崧,是因為孫崧的學問更大。

c.邴原認為孫崧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一樣誤解了自己。

d.邴原把書藏在家裡不讀,是因為他對求學有更深的認識。

答案d解析 由於命題者沒能發現選文的錯處,加之錯解「當以書相分」,這道題目沒有正確答案。

6.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答案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針了,但還是沒有完全瞭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解析 讓考生動筆翻譯,是考查文言文閱讀能力最有效的方式,對文言文教學也有著良好的導向作用。這道題目選取的文言語句難度適中,「規」字的翻譯,有利於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推斷詞語含義的能力。

古文翻譯問題兩個,古文翻譯問題!

1 不能。應譯為 五十歲的人 和 七十歲的人 因為古文中表分數的一般是兩數之間加 之 字,如 十之一二 即表示十分之一或十分之二。2 此句應譯為 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的行人。因為 何 字是通假字,通 呵 意為大聲呵問。誰何 指哨兵盤問出入者,此處指巡邏盤查。二樓回答的很完善,但我在此補充一點。古...

求古文翻譯!!緊急,求古文翻譯!!緊急

我擺我擺 韓信忍胯下之辱 武漢市江夏一中 趙孝雲 原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

古文翻譯,高手來,翻譯 古文高手來

楚國有個人過江,他的佩劍掉入了江中,他馬上在他的穿上刻上了記號,說 我得劍就是從這裡掉的 船聽了之後,他就在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離開了原來的位置,而劍卻並被有移動,像這樣找劍,不也是一件困惑的事情麼?用舊的辦法治國,就像這個故事一樣,時間已經變遷了,而仍然用舊的法治,豈不是很難麼? 以此故...